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古代男子的避暑穿著,看著相當清涼,放在現代只適用於嬰幼兒

導讀:進入三伏天,氣溫一天天攀升,天氣又悶又熱,在有空調的今天,我們仍然覺得酷暑難耐,度日如年,而這也引發了我們對於避暑穿著的遐想:古代人又是怎麼度過夏天的,他們夏季的穿著是否厚重且笨拙?事實上,古人在夏季的穿著相當清涼,其中男子的穿著更是清涼且大膽,不過,在現代成年男子如果敢在公眾場合效仿古人的穿法,勢必會惹上大麻煩。

古代夏天的衣服分為兩種:有錢人穿的和窮人穿的

清朝末代皇帝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及,自己時常覺得穿衣服是一件麻煩的事情,畢竟要根據不同的節氣換上適合的衣服,而民間也大抵如此。根據文獻記載,古人的夏裝大體有兩種,一種是輕便但價格高昂的紗衣,到了唐朝更是有“綾、羅、綢、緞”四樣;另一種是竹衣+麻布。

其中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就屬於富人才穿得起的紗衣,其質地輕盈,重量相當於一枚小雞蛋,不過它也相當於今天的“透視裝”,疊十層都能看清對面的字。至於竹衣+麻布,則是古代民間的常見穿法,由於古代廣泛種植麻,所以古人便就地取材,選擇用麻布製衣,而為了能再涼快點,又在麻衣裡面穿了一件“竹衣”,“竹衣”可以起到透氣、隔汗的效果。

不管是紗衣還是竹衣+麻布,仍然可以適用於現代,不過根據相關記載,一種名為“脛衣

”的裝束,明顯就不適用於現代的禮儀了。

古人穿著的“脛衣”,在現代只有嬰幼兒敢穿

根據相關記載,清朝之前的避暑方法,更加的“野性”,《北齊校書圖》中描繪了一群男子穿著吊帶裙、披著薄紗的景象,另一方面,《說文·衣部》

中有“袴,脛衣也。”“今所謂套袴也。

左右

各一,分衣兩脛。”

直白的說,脛衣

相當於是褲子的前身,脛衣只有兩條褲腿,實際上就是“開襠褲”,脛衣曾經盛極一時。

脛衣

起源於漢朝,當時皇帝試穿過後覺得確實舒服涼快,就下令通知製衣部門進行製作,而脛衣用料常見,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購買使用,不過後來由於社會影響不好,脛衣的“流行穿搭”就被取消了,後來才有了“素紗禪衣”。

本文由“文學廣角”創作,展現歷史,追求事實,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