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

2021年7月26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了“第十七屆滬津深三城論壇”。

本次會議主題為“碳達峰、碳中和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會代表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政策、路徑與行動進行研討。滬津深三城均肩負著示範引領和改革創新的使命,如何貫徹低碳發展新理念,探索城市治理新舉措,為國家最終實現“雙碳”目標做出貢獻是本次會議三城交流的主旋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田智宇

指出,加快能源低碳轉型在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程序中起著關鍵作用。去年全世界已提出“碳中和”目標的經濟體佔全球GDP的70%,對各國家而言,全球治理體系將發生重大變革。這不僅是能源體系的變革,更是產業體系的變革。在新一輪變革中,從設計規劃階段就要考慮重塑能源基礎設施,挖掘其蘊含的巨大增長機遇。在發展氣熱雙迴圈格局下,有效統籌未來可再生能源,並把電氣化作為轉型關鍵,加快能源低碳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低碳城市大資料工程中心主任王東

以深圳市碳排放現狀為例,提出實現碳中和中長期發展目標的路徑選擇。他認為,一是地方政府應大力推廣零碳能源應用,加速推進綠色供電體系建設,同時結合創新技術,實現傳統電網向智慧電網的過渡,逐步建立“零碳”能源格局。二是全面實現工業領域電氣化,制定工業脫碳發展路徑,提升工業發展質量和碳生產力。三是鼓勵城市機動車電動化發展,加快打造智慧交通體系,建立可持續綜合交通體系。四是推廣應用“淨零碳”建築,構建建築能耗智慧管理系統。五是提升生態系統碳匯作用,增強森林及海洋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六是加強技術創新和機制保障,積極推動在產業、能源、交通、建築、消費、生態等領域的近零碳技術產品綜合整合應用。

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亮

強調,全國統一碳市場應按照“控排主體+市場交易”的模式進一步完善,對全國碳排放交易配額進行統一協調,同時建立碳交易市場二維金融監管框架。各地區應加強區域協調、產學研合作,並以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為契機,加強全國碳交易市場之間合作,形成共建市場合力。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各地方政府應抓住機遇,加快區域協調發展,整合金融市場集聚優勢,促進碳金融碳交易市場創新合作,推動全國“雙碳”目標實現。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副總規劃師李江

建議,利用空間規劃的綜合性管控作用,統籌推動碳中和碳達峰。地方政府可透過最佳化城市佈局,合理規劃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同時建立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化、生態型的城市空間結構,實現城市的緊湊發展,構建綠色低碳的國家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對已有的存量土地,也可透過城市更新、土地整備等手段,實現城市空間在生產,促進土地集約利用。而對於海陸生態保護地,應最佳化自然保護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錨固重要生態空間。

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齊康

提出,各地政府應採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分析並制定碳排放量目標。應優先自上而下,結合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單位生產總值碳排放下降率、人口控制、產業結構等目標,基於宏觀引數定量分析全市碳排放量。同時,針對地方工業(鋼鐵化工)、電力、交通、建築領域碳排放發展情景、重點舉措,自下而上分析和制定全市碳排放量目標。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鬍振宇

指出,地方在推進“雙碳”程序中應警惕“雙降”風險。一是轉型城市的增速下降問題。此類城市以鋼鐵、能源、石化等重工業為主,傳統發展動力在“環保風暴”中弱化,且新發展動力不足,執行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和能耗雙控,鋼鐵、石化等產業即使在市場向好的情況下也只能在“上大壓小”和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上做文章,離綠色持續發展距離尚遠。另外,類似深圳這樣國內高科技領先城市的內生動力,在低碳管理下需科學設定雙碳目標,防止由於片面強調 “雙碳”而引發動力和速度下降。

天津社會科學院資源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所長牛桂敏

認為,不同城市綜合情況與發展水平不同,實現“雙碳”目標需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的路徑。一是針對不同能源稟賦城市能源系統零碳化途徑,如西南地區水電資源高度富集,城市可利用水能解決城市清潔能源問題。東部沿海離岸風電、中部地區生物質能產量豐富,可綜合利用非化石能源組合改善能源結構。而工業主導型城市,應重點聚焦產業結構升級和低碳化,透過加強增量控制和存量最佳化,“減工業化”、“降重工業化”,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攤薄“碳鎖定”。二是不同發展型別城市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對於消費主導型城市,工業企業佔比較低,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基數不高,碳減排任務可以主要聚焦在建築、交通等領域低碳發展與碳排放控制,引領消費側改革,改變消費行為,建立新型碳達峰示範區。

上海社科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尚勇敏

指出,中國城市綠色轉型及低碳技術合作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我國主要產業仍對高碳發展路徑嚴重依賴,尤其是欠發達地區,仍以高耗能、低端產業的工業結構為主,導致低碳產業創新空間受限。二是我國城市低碳技術資源分佈高度不均且技術分佈與應用場景存在空間錯配,低碳技術資源嚴重不足。三是跨區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後,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綠色技術銀行等平臺,但跨區域創新功能型平臺建設依然不足,服務能力依然較弱。四是低碳技術創新金融激勵機制不足。低碳技術依賴高度發達的產業創新投資基金,而我國綠色科技領域年均投資缺口達3。84萬億。同時,我國產業創新基金不斷湧向人工智慧、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領域,面向節能低碳的創新基金髮展相對滯後。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銀湖新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宇

認為,雙碳目標下的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轉型應聚焦在“減煤、控油、提氣、加新”等方面。一是壓減煤炭發電規模,僅保留技術最先進的機組,同時由電力等其他能源替代煤炭終端,可起到進一步減少煤炭消費比例的作用。二是推廣新能源汽車以放緩對石油及油品需求的增速,提升城鄉燃氣普及度。鑑於天然氣消費提升空間廣闊,政府應大力提高氣電規模。三是大力挖掘可再生能源潛力,普及分散式能源系統,增加外部可再生能源電力調入。

滬津深三城論壇

在當時背景下,上海、天津和深圳作為最先批准的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城市,共同承擔著推進我國綜合配套改革的歷史重任。“滬津深三城論壇”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起,於2006年創立。論壇重點研討中國改革程序中的重大經濟與社會問題。根據上述三家智庫達成的協議,“滬津深三城論壇”每年輪流在上海、天津和深圳三地舉辦。迄今為止,已經舉辦了十七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