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重慶文物:渝西地區極為少見的長廊橋,建於260年前的乾隆年間

廊橋,是一種建有頂蓋的橋,有的是長廊,有的是亭子,這些頂蓋主要是供人休息、交流、聚會、看風景等,有的比較寬的廊橋,上面還建有房間,可供居住,但這樣的廊橋多分佈於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以及福建、浙江等地。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在重慶渝西地區的潼南區龍形鎮上,竟然也有一座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廊橋,要知道這周邊除了這處廊橋以外,並沒有其它類似的建築,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廊橋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漢代,就有關於廊橋的相關記載,到了宋朝更是極為普遍,因為在北宋安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代表畫作《清明上河圖》中便有多座廊橋。

潼南的這座廊橋位於龍形鎮檬子街村東頭,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即1760年),跟今已有260年的歷史,廊橋的下面是一條小溪,原名太平橋、橋亭子等,說明以前可能廊橋上還有亭子,後來廊橋的上蓋多次重建,唯下面的橋墩及橋面基本上還是清朝時的原件。

我們在現場看到,整座長廊橋由橋基、橋墩、橋面、橋頂構成,溪中有三個菱形的石橋墩,具說這橋墩做成菱形還特別講究,因為遇上漲上水的時候,菱形的橋墩有導流的作用,可以減少阻力,也正因為如此,這座廊橋經歷了十餘次大型水患都安然無恙。

三座石橋墩高約3。5米,橋墩上並列七根直徑為0。4米的圓木為橋樑,橋樑的上方用0。05米厚的木板鋪成橋面,橋面上建全木榫卯結構的長廊,橋面寬5米,全長約41米,原來的蓋頂在清朝末年被大火燒燬,現在看到的蓋頂為後來重修,距今也有100餘年的歷史。

這樣的廊橋或許在貴州、廣西、福建等地並不稀奇,但是在重慶潼南及周邊地區卻極為少見,究其原因,據渝帆個人分析,極有可能是因為龍形生活著大量的客家人(他們有獨特的方言,據說是湖廣填四川遷過來的),他們祖輩或在遷徙過來的同時,也將當地的建築文化帶了過來,所以才修建了這座長廊橋。

我們在長廊橋的橋頭看到,立有一塊黑色的文保碑,這座有著260年悠久歷史的廊橋已經列入潼南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對廊橋的蓋頂進行了翻修,給過往的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據說這裡以前是進出龍多山(武則天賜名的川中名山,曾與五嶽齊名)的要道,這座長廊橋還是當地頗具標誌性的建築,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