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王安石的舉措到底是好是壞,也許只有我們後人才清楚他的做法

都說王安石是存在爭議的,他跟蘇軾等人的矛盾後代都無法合理的去理解,都知道是為了天子,但是都有自己的小謀劃。但是在筆者看來,王安石是偉大的。王安石在基層工作時,心中想的就是國家大事。對國家面臨的困難,他是清的。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你看看現在那麼多官員,大大小小的,有幾個想著國家的事情?王安石就可以做到。

王安石於公元1069年春天擔任副宰相。當年就推出了的辦法,首要的改革,是財政問題。公元1069年八月,朝廷按王安石的設想,宣佈實行均輸法。頒行澹、浙、江、湖六路均輸法。由發運使掌握六路的財賦情況,斟酌每年應該上貢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資的情況,然後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從便變易蓄買”,貯存備用,藉以節省價款和轉運的勞費。均輸法奪取了富商大賈的部分利益,同時也稍稍減輕了納稅戶的許多額外負擔,達到增加稅收的目的。公元1069年十月,王安石又推出青苗法。據說這一做法,唐朝就做過。到了北宋,朝廷也曾使用,只是到仁宗時停止了。這一是規定以各路常平、廣惠倉所積存的錢穀為本,其存糧遇糧價貴,即較市價降低出售,遇價賤,即較市價增貴收購。其所積現錢,每年分兩期,即在需要播種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願原則,由農民向政府借貸錢物。

收成後,隨夏、秋兩稅,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歸還穀物或現錢。青苗法使農民在新陳不接之際,不致受“兼併之家”高利貸的盤剝,使農民能夠“赴時趨事”。政府規定,有田的富人必須向朝廷借錢。這樣,保證了國家的又一份收入。公元1070年底,皇帝正式任命王安石為國家宰相。於是,北宋王安石推動的改革高潮來到了。

王安石在全國推行保甲法,規定農村十戶為一保,五十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選擇有財富的中產階級當保長、大保長、都保正。《水滸傳》中的那個晁蓋天王,當時當的就是都保正,即管理五百戶農村人口的“官”,相當於現在的村官吧。一人犯罪,保內人也會有責任的,同時,保長和保正們平時訓練民兵,負責地方治安。

你看看吧,蓋造反,就是因為他手上已有了合法的民兵。國家養兵於民,省下了不少軍費開支。公元1071年底,推出免役法。以前政府的一些公務工程,總是讓各家各戶出人完成,現在改革了,大家出錢就行了,不用出人力。為此,國家又多收了錢。這個改革收的錢,名字是助役錢。公元1072年,推出市易法。政府拿出一部分錢投資商業市場,控制物價波動,並向商人放貸,收取利息。具體做法,是在開封設定市易務。

市易務根據市場情況,決定價格,收購滯銷貨物,待至市場上需要時出售,商販可以向市易務貸款,或賒購貨物。後又將開封市易務升為都提舉市易司,作為市場的總機構。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壟斷市場方面發揮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公元1072年,推出“方田均稅條約”,規定每年秋天收穫後,要重新測量田地,按新量的田地數規定次年的稅收數。這一辦法,查出了不少隱瞞的土地,又增加了稅收。

公元1073年,推出保馬法。北宋之前,戰馬都是國家養的。王安石認為,這個開支太大,得改革。公家養馬,花錢太多。可是,無馬怎麼形成軍隊啊?於是,王安石讓那些保甲中的民兵家養馬,平時由農民家使用,戰時由國家使用。馬,則由國家發給,如果死亡生病,由農民賠償。這樣一來,國家就可以省去一大筆開支。我記得改革開放前的中國農村,就是由農民家為集體養牛的,這個做法,好像是學的王安石此法。

王安石的很多做法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他極大程度上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宋朝的騰飛,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看到他背後的付出。所處的時代侷限了他才華的施展,我們後人的眼光是很雪亮的,如果王安石成功了,宋何必被遼所牽制?你們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