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農村過端午的那些習俗,你還記得多少?

菖蒲、艾葉,在小鎮上,一年中,只有端午這天才賣一次。端午這天,把菖蒲跟艾葉捆在一起,掛在大門兩側,以示“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小鎮上的人對於過節是極其重視的,很多人五六點鐘來到菜場,就是為了挑選那些長得最長的艾草和菖蒲。等到完全乾後,再點燃,用於驅蚊。

雄黃酒,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把雄黃與大蒜一起搗碎,讓兩種物體充分混合均勻,再加上酒水,灑在房屋四周,據說是可以防止蚊蟲蛇類進入。每年端午,粽子是可以不吃的,但我們貴州氣候溼潤,四周多山林,雄黃酒是不可不撒的。

端午這天,大家還用大蒜做一個裝飾吊墜。用紅線編織打結,做成個小籠子,把一個大蒜(最好是獨蒜,蒜味較濃)裝進籠子裡,掛在小孩脖子上,據說可以防蚊蟲叮咬。有的用布給孩子縫一個小猴,用棉花或者廢棄的布料裝進裡面,把小猴掛在孩子帽子上。等到農曆5月15日(大端午)這天,再把小猴丟進水裡,隨著水一起沖走。

端午自然會有很多美食。小時候,我對於端午的認識僅限於吃粽子。家鄉四處有很多粽葉,當然,這些葉片不大,包粽子需要兩三片葉子疊加起來。原來鎮上在端午這天還有很多賣粽葉的,有些葉子非常大,但大家還是喜歡買小的這種,蒸出來香味濃。家鄉做的粽子,裡面包的只是糯米,沒有加其它餡料。於是大家對粽葉的選擇也就更加上心了。

雜肉,也算是端午的一道特色美食。做雜肉就要用到雜麵,雜麵是用糯米和花椒加鹽一起炒熟,磨成粉。五花肉燒洗乾淨,用鹽、花椒、醬油醃製之後,再裹上雜麵。放進碗裡,加上茴香葉和花椒葉一起蒸熟。蒸熟的雜肉,面吸收了肥肉的油脂,吃起來肥而不膩。

端午這天,小鎮上還有很多賣草藥的,把這些植物加入雞鴨魚肉中,放進罐子裡一起煨熟。待到晚上,一家人和和睦睦圍坐一起,享受一天的美食。

小鎮上生活節奏慢,大家對於每個節日的過法,都是濃重而虔誠的。對於每個節日的必需品,有些老人甚至願意花費兩三天時間來去精心準備。我以前是不懂這種生活方式的,認為浪費時間。在城裡待了一段時間,每天看著車水馬龍,自己也如陀螺一般忙得暈頭轉向,反而迷戀上了這種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