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值得收藏:高盛全面解析“比特幣如何成為貨幣”

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可以說是現在最炙手可熱的資產,自誕生以來,人們對它的唱衰之聲不斷,巴菲特說永遠都不會買虛擬貨幣,李嘉誠也說比特幣絕對有風險,但據媒體報道,他至少保守地投資了一個億港元到比特幣終端市場,摩根大通CEO曾指責比特幣是個騙局,最近態度卻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那比特幣究竟有沒有價值,它能否成為貨幣是判斷其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高盛分析師Zach Pandl和Charles P。 Himmelberg在1月10日發表的報告中,全面分析了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這一命題,weex對高盛報告全文進行了翻譯。

高盛全面解析“比特幣如何成為貨幣”

貨幣具有價值是因為它能夠方便交易,並能使投資組合多樣化。美元在這兩方面都很好地發揮了作用,或者至少要比其他貨幣要好,因此美元在全球的需求都很高。

但其他貨幣的情況就沒有美元這麼樂觀了。相當一部分地區在歷史上都曾出現過多種貨幣同時在一個經濟區域內流通的現象——也就是大家普遍所說的“美元化”現象。另外,政府經常還會限制境內外匯的使用。在這些特定情形下,我們想知道其他形式的貨幣(比如數字貨幣)是否會發揮作用。

有證據顯示,數字貨幣的需求來自貨幣價值不穩定或存在資本管控的地區上。但其他證據顯示,它的需求與個人投資者的投機行為相關。在實際中,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的更廣泛採用面臨著大量障礙——如潛在的政府監管和過度的波動性。

因此,比特幣能否成功成為一種貨幣?從理論上說,可以,只要它能夠證明它能以更低的成本推進交易,並提供更高的風險資產回報。但在發達國家,這個門檻其實很高,大部分發達經濟體的貨幣已經很好地提供這些了貨幣職能。但比特幣(及其他數字貨幣)或許能夠在傳統貨幣職能未能很好實現的國家和金融系統中,找到一席之地,提供一個可行的替代貨幣方案。

很多關於比特幣爭論的根源其實在於對貨幣屬性的困惑。課本通常是這樣描述的,一個經濟體中的貨幣是:

(1)交換媒介;

(2)價值尺度;

(3)財富貯藏工具。

用簡單的話來說,貨幣就是我們每天在買賣商品、服務和資產時提供或收到的物品——它其實是一個實現市場經濟交易的工具。疑惑產生的原因在於,貨幣的物理屬性實際上是任意的,銀行券,金幣,數字代幣,乃至石頭都可以實現貨幣的職能。但貨幣的價值則來源於其有用性,因此,如果像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能夠提供區別於現存貨幣的用處,那麼數字貨幣就能證明它是有價值的。

貨幣需求有兩個來源:交易需求和投資需求(圖一)。經濟學家們在貨幣的交易需求上發展出了一系列理論,但這些理論都指向同一點:我們不能方便地以(非貨幣)金融資產交換商品和服務,因此我們傾向於持有一定數額的貨幣資產來方便消費。貨幣的交易需求與資產的預期收益(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成反比,與交易成本(如中介費)成正比,與收入成正比(因為更多的交易需求更多的錢)。貨幣的投資需求則隨著資產的預期收益的減少而減少,這也是人們爭論為什麼一些貴金屬(如黃金)相比於其他資產而言更像貨幣的原因。最後,貨幣的投資需求隨著資產收益不確定性的增加而增加,隨著財富的增加而增加(因為更多的財富意味著更多的貨幣餘額)。

名義匯率是兩種貨幣的相對價格,它們的匯率波動來源與貨幣的需求來源一致。若交易需求上升,如出口競爭力上升或跨境併購交易增加,貨幣就會升值,同樣,若投資需求增加,如投資者認為該貨幣的資產收益更高,或其風險更低,該貨幣也會升值。另外,儘管這種因素並不常被認為是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但若一種貨幣能夠提供更低的資產貨幣轉換成本,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交易目的(可能是數字貨幣的一個賣點),這種貨幣也會升值。

當貨幣功能失調時 When Money Malfunctions

在最近幾十年來,美元較好地執行了貨幣的職能:消費者物價通脹在過去30年來的平均水平為2。1%,而實際貿易加權匯率也比較穩定。雖然美國金融系統在金融危機中搖擺不定,但問題的根本不在於貨幣自身:美元在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升值16%;美元佔據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的65%,並且美元是全球貿易的主要貨幣,美國以外的全球貿易的30%都以美元記賬。也就是說,美元的交易需求和投資需求都非常高。

但其他貨幣的情況就不太一樣了。在世界的部分地區,歷史上,它們都出現過多種貨幣同時在一個經濟區域內流通。在學術研究上,這被稱為“貨幣替代”,不過現在大家普遍稱之為“美元化”(譯者注:美元化是指一國居民在其資產中持有相當大一部分以美元為主的外幣資產,美元大量進入流通領域,具備貨幣的全部或部分職能,並具有逐步取代本國貨幣)。存在貨幣不穩定歷史或金融市場不發達的國家,都會使用美元來執行貨幣的傳統職能—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和財富貯藏工具。比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很多貨幣都因為通脹高企和貨幣供應管理不善而貶值,這導致“美元化”現象十分普遍:剛果超過90%的存款和貸款都以外國貨幣的形式存在,而辛巴威更曾廢除辛巴威元,現在多種外幣都可在該國流通;美元現在是厄瓜多和很多小國的官方貨幣,在這些國家,沒有單獨的法幣流通;秘魯現在依舊存在大範圍的美元化現象,儘管這個國家早已度過了1980年代的高通脹時期。在這些情況下,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其他形式的替代貨幣(比如數字貨幣)是否也能發揮作用。

而且,政府還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限制外國貨幣的使用。比方說,國家可以限制銀行存款中的外匯數量(如墨西哥),或者限制部分投資者持有外匯(如波蘭的養老基金)。政府還能對外匯交易徵稅,或者保持復匯率,資本流動的限制將本國居民將本國貨幣兌換至外國貨幣。

最近出現的一些例子包括:

(1)希臘銀行卡持有人被禁止購買外國資產;

(2)塞普勒斯限制貨幣轉換;

(3)中國限制海外投資的額度。

在這些情況下,居民不能積累傳統的外匯,那一個去中心化的貨幣如比特幣,就會吸引大量的需求,尤其是在當下比特幣還未被正式認定是一種貨幣時。

最後,儘管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使用了新技術,但它與其他新型別的貨幣或貨幣系統沒有什麼特別的不同之處。1999年歐元的引進可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歐元開始是歐洲14國之間的一個固定匯率系統,但它現在是19個歐盟成員國和部分歐洲小國的官方貨幣,並是全球外匯儲備和全球貿易的第二大貨幣,還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美元。一些經濟學家還提到,重新設計的IMF提款權未來也可以作為一種國際貨幣。從理論上講,數字貨幣也能這樣做。

需求追蹤 Tracking Demand

有證據顯示,數字貨幣的需求和對現存的貨幣系統的不滿是有聯絡的。比方說,谷歌搜尋追蹤顯示,過去5年“比特幣”的最高搜尋密度(與每個國家的搜尋量總數成比例)來自奈及利亞,南非和迦納。這些國家都存在本國貨幣價值不穩定的現象,並存在對外匯使用的限制,這使得其他貨幣天然具有需求。另外,在2016年收緊資本流動控制後,中國比特幣的交易數量迅速上升,不過隨著對數字貨幣的監管加強,中國的比特幣交易數量很快下降了。

其他資料則顯示,比特幣與投資泡沫相聯絡。首先,目前比特幣交易量為首的兩個國家是日本和韓國,而這兩個國家都沒有出現貨幣價值不穩定或資產多樣性需求未能滿足的情況。第二,加密貨幣價格與谷歌搜尋量緊密相連。這些證據都表明,大量的個人投資者參與到了這個市場。第三,在比特幣期貨上線前,比特幣不能做空,而這是投資泡沫的一個普遍特徵。

餘下的一個問題是,市面上的這麼多種數字貨幣應該這麼做呢?根據網站coinmarketcap。com,市面上有大概超過1300多種不同的加密貨幣。如上所述,貨幣價值來自交易需求和投資需求,但是,某種貨幣的價值也來自於網路外部性。美元之所以擁有價值,部分原因也包括,美元作為一種支付工具,不僅在美國被廣泛接受,在全世界也得到廣泛認可。一個特定的數字貨幣要想成功,它可能需要網路外部性的支援——有足夠多的人在使用它。不過市場上的數字貨幣如此之多,這一點是很有挑戰性的。

數字貨幣案例研究 A Case for Crypto?

在實際情況中,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要想被納入為外部貨幣,還面臨著許多實操障礙,而且很多數字貨幣的潛在優點都伴隨致命的缺點。

首先,數字貨幣的部分特點能夠引來投資者,但同時也會引來政府審查。具體而言,很多數字貨幣的匿名性使其成為犯罪行為(如逃稅,逃避資本管控)的良好載體。如果是這樣的話,隨著數字貨幣越來越受歡迎,它肯定會面臨著更強的政府監管和執法行動。

我們還要強調,儘管數字貨幣最近收益率非常高,但作為貨幣,長期而言數字貨幣應該擁有較低的預期收益。我們的假設是,數字貨幣的長期收益應該與全球實際產出增長相一致,即個位數的增長率。因此,數字貨幣應該被認為是低收益乃至零收益資產,或者是對沖型別資產,類似於黃金或其他金屬。不過,隨著技術進步,比特幣價格仍有可能以更快速度上升——就像生物技術公司剛剛研製出新藥一樣(譯者注:股價會迅速上升),但最終這種藥品會變成非專利藥(譯者注:不再為公司帶來大量利益)。數字貨幣一方面是高回報資產,另一方面又是物品和服務的價值儲存工具,這兩者之間存在內在矛盾。

因此,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從理論上說,可以,如果它能夠證明自己比其他貨幣更有用的話——無論是以更低的成本促進交易,還是提供回報更高的風險資產。在實際中,這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小,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交易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匯率和通脹普遍穩定,貴金屬能被用作投資組合多樣化,政府對持有外匯或外幣資產的限制很少。但美元在美國以外的廣泛使用,和部分國家的“美元化”現象說明,一個能在國際上被廣泛接受的交換媒介和價值儲存工具是有需求的。在貨幣的傳統職能未能很好實現的國家和金融系統中,比特幣(數字貨幣)或者可以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

看了高盛的報告,是否對數字貨幣的未來更有方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