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要評判美,就要有一顆修養的心靈。

——康德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修齊治平』的說法,要想成為有修養的人,必須具備三種品質:淵博的知識、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知識貧乏,令人淪入愚昧;道德不正,令人陷於歧途;情操低下,令人困於卑俗。修養有很多層面,如尋常處事,如待人接物,而文化和藝術領域,無疑是熠熠生輝的驪珠。

清早期 “謙謙家藏”款壓經爐

清 姚元之款黃花梨筆筒

清 黃小松等款硯臺

王梅鄰款竹雕竹紋臂擱

一個人修養的缺失,便是生活黯淡的開始。文化和藝術上的修養,是心頭的天光。一方池塘,有人無數次經過,卻未能駐足欣賞,朱熹路過一次,就能看到它靜如水天一鑑,動如源流四溢,空靈之境,藻荇澄明,這便是他心目中的『天光』。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藉助修養,才能瞭解美,發現美,如日之光,月之影,山之色;如物之樸,器之雅,居之曠。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清康熙 芙蓉石羅漢擺件

清康熙 朱彝尊銘硯

清 顧鈺風格西園雅集筆筒

清 黃士陵款鐘鼎文臺

明 銅錯金臥虎鎮

清 宋犖、朱彝尊、查慎行、馮魚山、載熙銘

寶硯堂藏一雙青眼硯

硯銘拓片及寶硯堂題簽

硯背及硯盒

文化和藝術修養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浸潤和積澱,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董橋先生在《舊時月色》中說:『這幾十年來混跡市廛,心境遲暮,寄情玩物,收了印石、竹刻、玉器,收字畫,收摺扇,那份清單雖然殘破模糊了,心中倒是印得深深的。』也正是因為家學淵源和自身的痴嗜,才形成了他耀眼的光華。和他相似的,還有張伯駒、吳湖帆等民國文人,前者成就了故宮博物院的璀璨館藏,後者成就了富春山居圖的合璧生輝,這等光芒,足以耀眼後世。

明 “泰昌元年雲間王三省”款古琴

清早期 “唯以煙霞自適”缽式爐

清 潘西鳳高士詩文臂擱

民國 越園款陶淵明詩文鎮尺

清 朱竹樓刻人物故事扇骨

西方哲人叔本華說:『正如每個人都會囿於自己的皮囊,每個人也同樣囿於自己的意識。』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藝術素養,是掙脫皮囊的開始,更是超越意識的前提。中國的文人早已領悟到了這一點,於是有王摩詰之輞川別業,清泉流石;有劉禹錫之陋室大雅,草色入簾;有林和靖之築室孤山,疏影橫斜。此外,歷代的田園詩、山水畫、書房珍玩、案頭器物,構築成了世間閃耀的世界,文人以自身的修養,得以遊離於皮囊,到達理想的境地,縱歷久而彌新,雖經世而重光。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清乾隆 竹雕鄧渭白菜詩文筆筒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清 紫檀菱花形香瓶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清 珍珠靈璧山子

朱熹謂:『出則有山水之興,入則有卜築之趣。』一個在文化和藝術上修養有素的人,總是渴望暫避個人生活,進入客觀知覺的世界,對文人而言,神形具備的器物,無疑是通向這個世界的不二法門。如宋人之摩古,輯錄前人風尚,追三代遺風;如明清之物華,造化今人雅韻,賞一朝氣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與先人『器以載道』的哲思不謀而合。無論是古人洗硯弄墨,還是擺設書齋……皆以器物的光華,抵擋命途中的暗啞。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清 紫檀梅花詩文筆筒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清 湘妃竹骨成扇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清 盧葵生嵌八寶漆砂硯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清 靈璧石小山子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

王東石公之節款玉成窯花盆一對

君子修齊治平,眾生待人接物,皆以自身的修養為前提。生活之中,若能駐足停留,摩挲古物,以修養之心,審視尋常之物,便可收穫非常之美,如一段老竹、一塊木頭、一方頑石……當先人以自身崇高的修養巧造之時,它們便煥發無盡的光芒,成為懷袖雅物、案上筆海、室中名山……

所有修養,皆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