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信達澳銀基金:一人管理近半資產,是自信還是畸形?

作者|

瀧月崗

編輯

曹傑軍

2021年的信達澳銀貢獻出了全行業排名第五的混合型基金,但無限風光之下,信達澳銀不健康的管理團隊蘊含著未知的風險。

按理說,規模越大的基金公司跑出優異成績的基金產品的機率遠大於中小基金公司,一來是更多優質的基金管理人才以及市場資源會更容易向頭部基金公司集中,二來由於頭部公司體量更大,基金數量以及基金規模都會更佔優勢,出現超額回報的基金產品的機率自然會大於中小基金公司。

但在睿藍財經整理市場中的基金產品時,發現一隻在2021年年度收益率超過70%的基金,竟是出於一家小規模的基金公司。不過,該基金的基金經理馮明遠卻一個人管理了基金公司近半的資產規模,這實在讓人吃驚。

小身材,大拳頭

信達澳銀基金成立於2006年6月,是由信達資管與澳洲聯邦銀行旗下的全資公司康聯首域共同發起成立,根據其自身的說法,“信達澳銀是中國國內首家由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是澳洲在中國合資設立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來頭不小,但外來的和尚能念好經嗎?

圖片來源:同花順iFinD

整體來看,信達澳銀的規模是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從創立開始到2020年,第二個階段是從2020年至今。

2020年前,信達澳銀的管理規模基本保持在200億元規模區間內,增長勢頭明顯較弱,

但2020年後,信達澳銀的規模開始指數型增長,如今已增長至763.5億元

(截至2021-12-31,包含貨基和聯接基金)。

儘管增長勢頭兇猛管理規模來到新高,但放在基金市場的大池子卻是掀不起一點浪花。

截至2021年末,市場中基金公司平均管理規模為1425.77億元,相當於兩個信達澳銀。以規模計,目前信達澳銀以763.5億元的規模在全行業189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5位。

同時,信達澳銀基金截至2021年年末,基金經理人數也僅有18人,對比其他基金公司在規模與基金經理人數上都並不存在明顯優勢,那優異的業績是怎麼來的呢?

混合型基金強勢,偏股型位列第三

儘管規模上信達澳銀並不佔優,但其似乎找到了一條合適自己發展的模式,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圖片來源:同花順iFinD

根據2021年年末信達澳銀的產品結構來看,混合型基金產品佔全公司產品的比重已經過半,達到53。08%,而穩健類的貨基與債基的比例十分小,二者合計也僅有22。25%,也不及股票型基金的比例。

起碼從結構上來看,信達澳銀的進攻架勢還是擺得很足的,大量的產品佈局風險更大也收益更高的產品,在投資風格上是十分激進的。當然這自然也是雙刃劍,“幹好了一年吃飽,沒幹好明年潦倒。”

而2021年信達澳銀的混合型基金與偏股型基金表現得十分不錯。

根據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

2021年信達澳銀混合型基金年收益率為22.35%,同類公司為9.85%,同類排名17|135;偏股型基金則更加優異,年收益率為40.28%,同類公司為10.61%,同類排名3|130。

很難想象這樣一家中小規模的基金公司的偏股型基金年收益能夠位列同類產品第三名。

管理團隊分化明顯,一人管理近半資產

能將自身產品推到行業前列自然少不了基金經理們的付出,但信達澳銀的管理團隊卻實在有些畸形。

以基金的年化收益率為Y軸,年化波動率為X軸,建立座標系,可以得到大致得到基金經理的管理情況,而圖示圓點則代表了基金經理管理的資產規模。

可以看出,馮明遠是在座標系中最為顯眼的那個點。

目前,馮明遠共管理12只基金產品管理規模達367.76億元,已接近信達澳銀總資產規模的一半;

而如果加上曾國富共管理9只基金產品,管理規模則達到為485。17億元,已大幅超過信達澳銀總資產規模的半數以上。

小到產品賺不賺錢,如何持倉,大到公司的投資風格、投資策略恐怕都已經與其息息相關。

所以對信達澳銀面對如此的情況,選擇了在2021年將馮明遠升任為公司副總。近兩年,將旗下的明星經理升為公司副總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2020年,易方達升任了張坤、陳皓、馮波等五位基金經理為副總;2021年,鵬華升任王宗合和梁浩,景順長城升任劉彥春。

升任副總可以看作是一種獎勵,亦可以看作是一種繫結、一種約束。大多數明星經理在升任副總後業績都出現了“鎮痛調整”的情況,而

對於規模更為集中的信達澳銀,蝴蝶翅膀的一次扇動或許都能成為龍捲風。

目前,馮明遠在管的12只基金產品中,有完整2021年業績資料的有8只,其中這八隻基金年度收益率均在30%以上,真可謂是下金蛋的雞了。但養雞場裡不能只有一隻雞會下蛋,基金公司裡也不能只有一個經理能賺錢。

2021年,信達澳銀有完整業績資料的基金共有37只,收益率為正的有25只,收益率為負的有12只,也就是有32.43%的基金產品是出現虧損了的。

市場規律也已經清晰地表明瞭,沒有誰能一直收益長紅,也沒有誰能夠始終在市場中屹立不倒。嚴重依賴於某一位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進行業績產出,顯然是不健康的更是畸形的。

作為明星經理、鵬華副總的王宗合,在2020年也是國民經理,而2021年卻屢屢碰壁,收益慘淡,直接給投資者“拔氣管”,如果王經理並非身在鵬華而是在信達澳銀,那

信達澳銀可以承受過半資產嚴重虧損的損失嗎?

這也是信達澳銀激進投資策略的一部分嗎?

在投資中總說要分散持倉,分攤風險,怎麼到了基金公司手裡,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睿藍財訊出品

文章僅供參考 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