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糧田在減少,雙季改為一季稻,為何產量卻在上升?這些你可能不知

糧食作物是人們的生存根本,糧食一直都是人們最為關心的一個話題。以前種地像我們這邊都是種雙季稻,但是現在卻都只是種植一季稻。

一季稻與雙季稻相比,一年下來產量肯定是一季稻比雙季稻要低,而且近年來由於人們有拋荒以及稻田種植面積有下降趨勢。2019年糧食種植面積為14。71億畝,相比2018年少了1462萬畝,不過糧食的產量卻是又創了新高,去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歷史的新高,產量為6。6萬億噸。在種植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為什麼糧食產量會進一步的上升,個人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糧食並非只是水稻一種。

國內主要的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以及薯類。水稻主要是在南方地區種植,而且南方地區還有不少的地方也種植小麥,從全國範圍內來說,水稻的種植面積與產量佔比並不是最高的。水稻的種植面積佔全國的27%,而產量佔全國糧食產量的37%。也就是說,水稻在全國來說,它佔比糧食的比重並不是絕對的大。

二,種植技術的升級。這裡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水稻種子的升級,二是種植技術的升級。現在都是使用雜交種子,它們的產量更高,同時現在大量的使用了機械化種植。優良的種子,加上更為精細的管理,糧食的畝產也在不斷的提升。據查有關資料,2019年我國糧食作物畝產比2018年多6。6公斤,特別是穀物每畝增產10。1公斤,而其它的比如大豆、玉米、薯類等也都有增產。

三,穀物種植面積降低了,但是豆類種植面積增加了。

水稻、玉米的種植面積是有所下降,不過豆類的種植面積,特別是大豆的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增加的種植面積有1332萬畝。而且大豆的產量也有所增加,每畝比2018年增加2。2公斤。

四,並非所有地方只種一季稻。現在還是有很多地方依舊是種植著早晚兩稻,種植一季稻在一些地方流行,但是在一些地方還是沒有流行開來。去年早稻產量為525億斤,減產46億斤,但是中晚稻增產達到166億斤。

整體來說,隨著種植技術的升級以及現在種植基本都是大田種植,管理得更為精細規範,技術服務也更為周到,再加上糧食種子的不斷升級最佳化,每畝水稻的產量也是在不斷的提升。而糧食作物又並非水稻一種,還有豆類、薯類等。在每畝產量增加、不同品種糧食作物種植規模調整的情況下,糧食作物也出現了最近幾年連續的產量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