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當年的錢是什麼樣子的?錢是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錢字了?

參加過一些傳統文化論壇,偶爾會聽到這種論調: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基本方針,讓人的心裡只有錢,人情薄如紙。多麼懷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啊,那時人心單純,不考慮個人利益,一心為了國家建設做貢獻。人心乾淨,身體健康,不容易生病。所以那個時候醫院裡沒有病人。現在的人們,吃得好住得好,卻一身病,大小醫院都擠滿了病號。

乍一聽,這個說法挺有道理。但是真正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有幾個真的願意回去呢?難道你還願意過那種忍飢挨餓朝不飽夕的日子嗎?還願意過那種惶恐不安隨時有可能被糾斗的日子嗎?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人最基本的權利。如果這兩項權利得不到保障,國家不可能安定,百姓不可能幸福。

孟子說,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恆產,謂常產,賴以生存的永久性的產業。恆心,人所常有之善心,即良心也。士,便是承擔家國天下使命的精英階層。

只有心懷天下的社會精英,因為長期的心性修煉,能夠盡心知性,才不會被個人的貧富左右了心志。

對於老百姓,則不能提出那麼高的道德要求。

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普通百姓未經修煉,難以克服心理障礙,嚴重缺乏安全感。恆產,使他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得到保障。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教育,讓他們的內在境界逐漸提升到人性的高度。

如果一個君主,在百姓的生存尚未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卻要求百姓都擁有崇高的道德品質,一大二公,狠鬥私字一閃念,這無疑是對人性的綁架。百姓也只能偽裝自己,把私心壓抑下去。高喊著虛假的口號,卻恐懼著飢餓和各種“鬥爭”。整個社會長期的心理壓抑和緊繃,會形成群體性的心理疾病,對幾代人都會造成影響。

與其說是經濟建設讓人迷失了方向,不如說現在的迷失是幾十年前埋下的心理問題的釋放。從傷痕文學,到全民逐利,乃至當下社會性的焦慮,無不可以從歷史上找到源頭。那種影響不會輕易消失,仍將持續很久。

當然,對於統治階層,的確應該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他們確實應該大公無私,一心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統治階層,需要由精英組成。而精英治國,一定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確保百姓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然後再抓好道德教育,引領百姓獲得人性的溫暖和尊嚴。

盲目地提出超英趕美的目標,一定受到歷史的懲罰。就像孟子評價齊宣王“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雄心壯志,無異於“緣木而求魚”。齊宣王說有那麼嚴重嗎?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孟子說:“其實比這更嚴重。緣木求魚,雖然得不到魚,日後不會有什麼災禍。但以您興兵動武結怨諸侯的作為,追求一統天下的野心,而且盡心盡力,不僅得不到天下,還會有災難性的後果。”

宣王還不太理解,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彊。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孟子反問他:“鄒國與楚國打仗,您認為誰會勝利?”說:“當然是楚人勝。”孟子說:“是啊,確實是面積小的國家敵不過面積大的國家,百姓少的國家戰不過百姓多的國家,兵力弱的國家打不過兵力強的國家。四海之內諸侯國中,面積達到一千里的大國有九個,齊國只是其中之一。想要以一敵八,這與鄒國對抗楚國有什麼區別?未來等待您的,一定有巨大的災難。您還是從遠大理想返回到內心,尋找更根本的途徑吧。”

什麼是更根本的途徑呢?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從現在起,您發出的政令都要加入不忍之心,便能起到近者悅遠者來的效果,使天下的讀書人都希望進入您的朝堂為官,農人都願意在您的田野上耕種,商人都希望在您的市場上交易,行旅之人都喜歡從您的國道上進出,天下所有對本國君主不滿的人都爭相到您的朝堂來控訴他們的君主。如果形成這樣的局面,誰能阻止您成為天下領袖呢?”

王曰:「吾惽,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宣王說:“我愚鈍淺陋,實在不知道您說的‘發政施仁’具體該怎麼做。懇請先生開導我的思路,開啟我的智慧,告訴我當如何發政、如何施仁。我雖然不夠聰慧,但是我願意嘗試去做。”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孟子說:“沒有賴以生存的固定產業,卻能保持平常心的,只有修道明理計程車人能做到。如果是普通百姓,沒有生活的保障,則難以保持本善之心。一旦失去了本善之心,就會放縱、偏激,甚至狡詐、囂張,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直到他們違法犯罪,然後根據他們的罪行處罰甚至處死,這是陷害百姓啊。哪裡有仁人在位,卻透過陷害百姓而有所作為的呢?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因此,明君合理規劃百姓的產業,一定要讓他們上能孝養父母,下能養育老婆孩子;好年成能吃飽,欠收的時候也不至於餓死或逃荒。然後再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樣百姓就很容易歸心。”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照您現在規劃百姓產業的情況來看,上不足以教養父母,下不足以養育老婆孩子,豐收的年成仍然吃不飽,欠收的時候常常餓死或者逃荒。這種情況下,保命還來不及呢,哪有功夫研究禮義呢?”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您若想發政施仁而行王道,就應該反本務實,做好最基礎的工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讓每一家老百姓都在自家的院子裡種桑養蠶,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帛了。百姓的雞豬狗等家畜,不要在繁殖的季節宰殺,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吃肉了。一百畝的田地,只要不在農忙的時候影響生產,八口之家就不會捱餓了。(至此恆產已備,然後導其恆心)重視教育,認真辦學,反覆教導老百姓讓他們懂得孝悌之道,愛親敬長,形成愛老敬老的民風,而頭髮斑白的老者負重行於道路,必有壯者代勞。老人得到尊敬與孝養,年輕人也能吃飽穿暖,如此有教有養還不能成為天下領袖的,從未有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