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湖南永州歸隱之地,歷代文雅儒者慕名拜謁,其中絕味竹魚已絕跡

公元1160年,乘舟自瀟湘而下,慕名拜唐叟,湘江兩岸青翠映波,一派江南風光。楊萬里佇立船頭,無心悅岸邊風景。他一心想尋找歸隱的唐叟,切磋人生中的大徹大悟。

那麼,楊萬里是何許人?他為何急切的要進見唐叟呢?楊萬里,南宋詩人(1124-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主張抗金。紹興進士。曾為國子監博士,中宮侍讀。高宗崩,以直秘閣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繼位,召為秘書監,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權總領淮西、江東錢糧。寧宗嗣位,先後為煥章閣待制、寶文閣待制、寶謨閣學士。據史料記載:楊萬里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調任永州零陵縣丞。

楊萬里在零陵任縣丞時,理綱政,為官清廉,察民情訪民苦,喜歡遊山玩水,痛恨官寮腐敗,為排譴頹廢的心情,慕唐叟高風,刻意尋訪。唐叟又是什麼人?值得楊萬里的青睞呢?《零陵縣誌》載:“叟,宋乾德初人,唐姓,逸其名,以釣為業。傳說,高溪上下原有二十四磯,為唐叟隱居釣魚處。高溪以隱高人得名…”。楊萬里轉任零陵縣丞後,早就聽說在黃陽堡(今冷水灘區黃陽司鎮)有一個姓唐的傳奇人物,生性孤傲,高風亮節。早年在朝廷為官,為人耿直,遭同僚排擠,鬱郁不得志,終日寡歡無言,後乾脆解甲歸田。因厭惡了喧雜的世俗生活,離開久居之地,駕著一葉扁舟,往來於湘江之上,歸隱於市井之中,垂釣以度日。只在逢年過節時,才短暫回家,與兒孫們見面。這樣一直持續了三十多年。有人送他金錢絲帛,他視身外之物,馬上施捨給窮人,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楊萬里來到黃陽堡後,向當地百姓打聽,眾人皆言不知唐叟所蹤。他尋訪未果,心中甚是悵然,久久不願離去。無奈之中,他慕其高風,便把唐叟所居之溪命名為高溪,取“高人所居”之意,這也是今冷水灘區高溪市鎮命名的由來。高溪一帶,有二十四磯,船隻上行艱難,卻是唐叟垂釣之佳選。磯,即為突出江邊的岩石或小石山,釣魚時坐的岩石。楊萬里於石磯上建瑩心堂、高風亭,題“唐叟釣磯”以資紀念。刻在巖壁上的“唐叟釣磯”四個大字,每字十公分見方,正楷書寫。平時看不見,覆水即現。為什麼會這樣呢?據說楊萬里在岩石上書寫“唐叟釣磯”四字時,剛好船家釣到一條大魚,驚咋樂呼,他立即掏出銀兩以高價買下,就地開剖,取膽汁寫於巖上,寫了又幹,幹了又寫,筆力深入巖中,恢宏氣慨。

“唐叟”二字豎寫於上,“釣磯”二字橫寫於下,整體佈局錯落有致,順勢自然。膽汁平常無色,遠觀無影,近看無蹤,被水浸溼後才顯示出來,非常醒目。

楊萬里不見唐叟,憾然而歸,臨走時詩意進發,寫有《自聲音巖泛舟下高溪市詩》,詩云:晚月黃猶暖,寒江白更清。遠山衝岸山,鉤艇揹人行。舟穩何妨小,波恬爾許平。水魚不相投,拔刺得吾驚”;還將唯黃陽司擁有的美味竹魚描繪了一番:銀魚色如銀,竹魚色如竹。渭川千畝秀可掬,都將染成一身綠。魚生竹溪中,家在竹根荇叢……此魚喜陰涼,性急烈,出水見風,片刻即死。但在寒冬臘月,可存活二至三天。傳說竹魚以石漿為食,其實是岩石上的寄生物和苔蘚等為食。其肉鮮味美,入口即化,開湯,色奶白,柔嫩美白,食之湯肉,怡然自得,讚不絕口。由於濫捕獵殺,可惜黃陽司竹魚現已絕跡。

元代皇慶年間,浙江儒士方誌道也不遠萬里前來慕名拜謁,並留下摩崖石刻《方誌道詩碑》,以表隱居高人的敬仰之情。

“唐叟釣磯”位於湖南永州市冷水灘區黃陽司鎮北老鄉政府後面的湘江北岸懸崖邊,以前那裡從江邊砌有很平整的青石板路,沿河岸直連線到上面的錢家院子。不遠處有錢家渡口,水鳥在低旋,白帆點點,擼的欸乃聲隨著湘江北去。“唐叟釣磯”經過近千多年的風雨的侵蝕、洪水的沖刷,字跡依然清晰可見。1983年,原零陵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永州市人民政府重新鑑定,公佈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幾年,祁陽浯溪電站攔湘江築壩建成,現如今開始蓄水發電,所以流經黃陽司的湘江水位抬升,成了百里平湖。現代文明的崛起無法解決與傳統文化遺存的矛盾,“唐叟釣磯”的崖巖已淹於汪洋之中。往事如煙,楊萬里、唐叟均、方誌道已歸於塵土,湘水悠悠,“唐叟釣磯”的蒼勁四字像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沒入水中,任後人追古思幽,虔誠的慎終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