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融資貴是個偽命題嗎?

融資市場正在陷入一種怪圈,短期快速逐利的心態,讓相當一部分人明知風險的存在,卻仍然期望透過其他手段來掩蓋風險承受超出能力範圍的風險,信用風險溢價失衡,融資風險不斷積壓,一旦到達臨界點將隨時引爆系統性風險。

——中壬銀興

在保險市場裡,我們常常會發現,年齡越大保費也越高,這是為何?

理解這個現象的原因並不難,但其背後暗藏的“風險溢價”這個邏輯並不是人人都熟悉。

01、“風險溢價”如何理解?

“風險溢價”是一個金融概念,在不同的金融場景中都有不同的延伸。

在保險中,同樣是承保相同的保額,隨著年紀的增大,保險公司的理賠風險不斷加大,保費也隨之增加。而年紀每增大一歲,多出來的保費,就是“風險溢價”。

在債券投資中,投資級別的債券信用評級高,風險低,而投機級別的債券信用評級低,收益高,甚至被成為“垃圾債”,但仍然會有人選擇“垃圾債”,只為追求高收益。

在基金中,有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貨幣基金風險最低,收益也最低,而股票基金風險最高,但同時收益也最高。對於選擇股票基金的投資者來說,承擔了較大的投資風險,因此對於收益的要求也就最高。這高出來的收益部分,就是“風險溢價”。

人的趨利性會導致大家本能地厭惡風險,而當承受較高投資風險的時候,就需要一定的風險補償,這就是“風險溢價”的來源。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對風險溢價已有所瞭解。

但今天想說的是,當下人們對融資市場信用風險溢價這一概念的漠視,讓風險溢價形同虛設,以致於信用風險溢價正在逐漸失衡。

02、風險溢價正在被“遺忘”

信用風險溢價是融資市場中的一種基本現象和基礎規則。具體來講,融資活動受借款人/企業的信用程度強弱影響,具有不同的溢價狀況和水平,並直接決定其融資成本。

借款人/企業的信用程度強,則溢價水平低,表現的是融資成本相對低;信用程度弱,則溢價水平高,表現的是融資成本相對高。

而通常來講,信用程度受“經營基本面(成長性)判斷”和“債務擔保狀態”(信用保證與實物抵押)雙重因素主導。

因此,傳統企業融資過程中,金融機構對實物抵押十分青睞,對大型企業的經營實力更為看好,這也是困擾中小微企業一直以來融資難、融資貴的根本原因。

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過程中,當下數字化科技的創新為中小微企業找到了多種破局之道,但快速破局的同時市場泥沙俱下,破局之道良莠不齊。加之國家對中小微企業的大力扶持以及產業數字化升級的大背景下,中小微企業一度被混亂的市場捧在手心。日益增長的市場融資總成績也讓大家不斷被灌輸一種意識: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時代即將成為過去。

中小微企業怎麼就一下子“扭轉乾坤”了呢?

此前,我們在《稅貸風險山雨欲來:不斷壘高的企業債務與壞賬積壓》一文中就提到過,稅貸的便利性正在無形之中抬高企業負債,甚至是超過企業本身經營能力所承受的成本。而中小微企業付出的超負荷成本,被金融機構收取,也就是說金融機構承擔了這些中小微企業的風險溢價。

按照前面的風險溢價概念來講,金融機構透過更多的利息,來獲得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風險溢價本為正常。但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過度的風險和投資只追求高收益並無兩樣。信用風險溢價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風險狀態、實現信用增級”。而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目的卻出現了偏離和失真。讓小微企業享受大企業能承受的經濟壓力早已失去了風險溢價的意義。

負債率、槓桿率過高,逾期率和壞賬率日益增加,這些都在不同程度加重風險溢價的失衡。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居民部門加槓桿近年來一直呈現加速上升態勢,1993~2008年,由8。3%上升到17。9%,這15年間上升不足10%;而2008~2019,由17。9%上升到52。1%,11年間就上漲了34。2%。而在國家GDP總量不斷增加,居民收入也在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居民的負債率卻不降反升。與此同時,金融機構近年來面臨破產的時有發生,而主要破產原因都與無法承受的不良貸款量相關。

在個人消費金融領域,各種信貸產品越來越多,普通人可借貸的信用額度遠超個人負擔邊界值。隨著超前消費的意識不斷普及,與此同時銀行信用卡不良率也在不斷攀升,卡債危機一觸即發。

讓普通個人承受高淨值人群所承受的信貸額度本身也是一種風險溢價失衡的表現。尤其是那些無處不在的投機者在寬鬆的信貸環境中暗自籌劃,都在不同程度壘高信貸風險。

03、風險溢價的“天秤”如何平衡?

所謂在其位,謀其職,盡其事,對於金融機構來說,享受風險溢價的前提仍然是風險可控。一但與信用風險溢價相關聯業務主體的逾期率過高,壞賬、不良資產達到無法化解和處置的地步,那麼金融機構也只能以倒閉告終,進而引發更多的系統性風險。對於借貸人或企業來講,借貸本不屬於自己承受能力範圍內的額度,支付過高的利息成本,最終也只會不斷拖垮自己,更何談長遠發展。因此量力而行就顯得很有必要,與經營實力相匹配的現金流額度是借貸最優選。

當雙方以各自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忽略短期誘惑,做一個理性的投資者,風險溢價的“天秤”自然趨向平衡,且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畢竟如果信用風險溢價表現出更多失衡的狀態和趨勢,那麼就會陷入“投入性破壞”,也就是資源配置越多而效率越低以及“前提性自損”的可怕局面。

由於風險溢價的存在,中小微企業融資貴就成了客觀事實。然而忽略了風險溢價的範圍,也就是“貴”的具體標準,那麼融資貴的說法就似乎成了偽命題。

究竟多貴才算是正常的合理範圍呢?

按照民間借貸利率上限下調規定出臺前的劃分標準,第一類是大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貸款利率在5。1%-5。5%左右;第二類是地方性法人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貸款利率在6。5%-7%左右;第三類是小貸公司等機構,貸款利率在24%左右;第四類是純民間借貸利率,貸款利率大概在36%左右,甚至高利貸。

如果說24%左右的風險溢價在市場上是否合理還存在疑問,那麼可以肯定,遠超24%的純民間借貸利率,比如高達36%,風險溢價顯然已經失衡了。

從風險溢價的角度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官方會調整民間借貸利率上限。超過24%利率的風險補償,如同前文說到的,風險早已超過了放貸機構所能承擔範圍,風險不言而喻。

正常金融機構想要維繫自身長遠發展,就不得不根據企業實力分級判定企業經營風險,制定風險溢價。儘管國家在不同程度出臺相關政策為中小微企業助力,尤其是在民間借貸利率上線下調規定的出臺,更是在正面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貴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當下,中小微企業如若想要“逆天改命”,絕不是一味抱怨融資環境,更多的還是要主動出擊,維護自身良好的信用資產,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展示出企業未來潛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