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明朝時期萬里長城起多大的作用?

導語:

現在說起北京,很多人首先想到肯定是萬里長城,還有那句被大家常常掛在口中的“不到長城非好漢”,足以見得長城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之大。

其實

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載體,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它的意義也不僅僅是一座建築這麼簡單,更多的是歷朝歷代積累下來的巨大軍事工程的一個載體,可以算得上是古代國防民生等問題的大事了。

01:長城的由來

要說起長城的發展,最早的話應該是

西周時期的“列城”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修築了,等到秦朝統一天下後,與其他各國所建成的長城相連線,於是長城的規模自然而然的開始擴大、變長。

到了明朝時期,統治者下令繼續大規模的擴大長城範圍,

直到在長城延邊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九邊”,即九大軍事重鎮。要知道這個規模比起中國所有朝代所修築的長城來說,可以算得上是規模最大、最宏偉的了。

根據現在國家文物局的測算,明朝的長城從遼寧虎山為起點,一直到青海、內蒙古等各個省份,全長8851。8千米,歷經了中國的156個縣域,其中人工牆體就已經有6259。6米,

可可以看出當時這項建築花費了明朝多少工人的心血。就包括現在很多人去旅遊的長城景區,絕大部分也就是當時的明長城。

02:明長城的作用

眾所周知,明朝是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建立起來的一個全新的朝代,由

朱元璋即位

,國號為大明。但其實元軍並沒有徹底消失,一直都還在控制著蒙古以及北方諸多地區,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提高警惕,防止元軍突然襲來。

在明朝先後進行了八次大規模的北伐後,元軍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也順利的收復了近賽地區,可是蒙古騎兵的勢力仍然讓明朝統治者擔心,怕突然加強軍事攻擊,使得沿線被攻破,明朝的地域又受到影響。

因此,明朝中期就逐漸有計劃加強著邊鎮的兵力,直到形成了九邊重鎮的體系,一道以長城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防禦體系,設計距離長達一萬餘里。

直到現在我們談論起長城,首先讚歎的一定是它的城牆,殊不知這只是當時防禦體系的一部分,真正的防禦還有衛所、烽火臺等等重重關卡。

03:軍力守衛

在防禦體系建成後,下一步所需要的肯定是士兵把守,不然再好的防禦在遇到敵人來襲時也只是一座建築,根本沒有辦法發揮作用。因此,明朝攻下元朝都城後,就將大量的軍力集中在北方地區,有個很誇張的例子:

假設明朝有士兵

130

萬人的話,其中在都城的只有

30

萬餘人,剩下的

100

萬餘人都被聚集在了北方。

特別是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又再次加強了北邊的兵力,為的就是對蒙古諸國進行進一步的施壓、用兵,希望早日攻破。但其實這種方法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均,

因為衛所成為了軍事重地,軍官成為了掌握權力的打街機,而衛所的軍人則是剝削階級,長此以往肯定會有不平等事件的發生,以及軍人想要逃亡等問題。

不僅如此,

一旦有什麼事情需要立刻出兵的時候,因為兵數的分配不均,很難在質量上達到各個地方都一樣,因此也就容易讓人抓住薄弱環節,也就有了“軟肋”

04:軍事作用

對於

明朝的九邊防禦體系

,一直都有著兩種極具特色的觀點:

一方認為明朝的防禦體系雖然很大程度上壓制住了蒙古騎兵的南下,為明朝的政權與軍事穩定提供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另一方認為明朝這樣的防禦體系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堅硬,還有幾次在實戰中被攻破了,並不值得國家花費那麼多的資源去繼續培養。

對於這兩種觀點,其實小編認為這還是需要結合明朝的不同階段來說的。

例如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北部軍事體系不單單是防禦的作用,更多的還是以攻為主,就像

50

年時間內的

14

次北征,足以證明當時北部的邊軍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

但是隨著明朝統治者的更新換代,明成祖時期開始忽略了北部蒙古勢力的問題,

反而將心思放在了南方作戰等問題上,因此重建後的明京軍也就對於北方攻打等問題開始停下了腳步,反而將其變成了徹頭徹尾的防禦體系。

更加重要的是,明朝雖然以軍事防禦體系著稱,可是這些事件所花費的錢財並不會由王公貴族所承擔,反而是普通的底層百姓,時間久了自然會變成民不聊生的現象,最後慢慢的埋下滅亡的種子。

結語:

所以明朝的結束,歸根結底還是政治上的腐敗問題,而後是大型的經濟危機,最後才輪得上軍事方面的不足。

但是如果要評判當時的九邊防禦體系的話,不得不說它還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明朝的統治帶來了很好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