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廣東如何下好農業防災減損“先手棋”?|廣東農險深調研

本文轉自:南方PLUS

有驚無險地度過虎年“倒春寒”後,潮州饒平縣正綠農業生態有限公司經理謝惠平深感慶幸:“往年蔬菜受凍就壞死,今年多虧了保險公司幫忙防災防損,我們幾乎沒受損失。”

這是廣東農業保險將服務從“事後理賠”向“事前防損”轉變產生的看得見的效果。構建“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體系被認為是廣東大力推進農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理念。在此理念下,廣東銀保監局引導保險機構在“防”字上下功夫,推動“防賠並舉”“以防為先”的保險理念逐漸在行業、基層政府、農戶中形成共識。

在“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理念的引導下,廣東如何推動農業保險由損失補償者向農業生產風控輔助管理者轉變?從實踐看,將防災減損服務體系化嵌入農業生產流程,可以給農業生產帶來哪些變化?南方日報記者深入12個地市開展了調研。

“以防為先”深入農心

比“賠多少”更重要的是“

降損失”

回想今年2月的那場寒潮,謝惠平對保險的看法徹底改變了。“寒潮橙色預警”“伴有強降雨”……手機收到一條來自人保財險的天氣警報,他參照“防災手冊”,立刻組織農戶搶收荷蘭豆、螺絲椒。夜晚氣溫驟降,保險公司提前送來的一噸增溫塊讓“怕冷”的蔬菜有了“暖爐”。

正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災措施,讓謝惠平度過了一個“零損失”的寒潮,他第一次意識到農險可以發揮比賠償更大的功能。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肇慶。四會綠櫻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戶葉燦開也慶幸“防”得及時。“寒潮前,中華財險送來薄膜袋給水果保溫,我們96畝火龍果、98。5畝木瓜的最終損失率降低了60%左右。”葉燦開感慨,

對於農戶來說,很多時候減少損失比獲賠更重要

四會綠櫻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火龍果。

在湛江,曾因颱風損壞網箱遭受慘重損失的養殖戶張大叔算了一筆賬:“保險公司如果能夠像我們的幫手一樣,提前一兩天告訴我颱風的情況,通知我及時捕撈網箱的魚,就能減少很多損失。”

調研中,記者看到,由災後的“雪中送炭”向災前的“雨前送傘”轉變,農業保險“以防為先”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這是《關於大力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帶來的新變化。

作為廣東農險高質量發展“施工圖”,《實施意見》明確要“將農業保險納入農業災害事故防範救助體系,發揮農業保險防災減損的市場功能、專業作用”。為此,廣東將“防災減損效果”單列成項,作為評價承保機構、遴選經辦機構的重要依據。

不止一名受訪者向記者表示,廣東將“防災減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讓政府、保險公司、農戶的“防災”意識覺醒,

不再只看重“是否理賠”“賠了多少”,還看“損失降了多少”

廣東農險高質量發展為何強調在“防”上下功夫?

對此,廣東銀保監局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黃海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農業保險服務鏈條中,

“保”是基礎,“賠”是基本功能,“防”與“救”才是實現

“三農”風險減量管理的核心

,其中又以“防”為重。他認為,做好“防”是保險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基本風險管理手段的重要體現。

在茂名試點嶺南水果種植的防災減損服務專案。

從“賠”到“防”意識的轉變背後,是對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重新思考。

記者調研發現,過去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中,受制於保費規模過小及政策支援力度不夠等因素,保險機構承保後收取保費,有災賠付。“這個角色形式上有點像‘出納’,偏向於簡單的收與支,對應於保險的功能作用就是災害發生後的經濟補償。”黃海暉指出,但遺憾的是保險公司參與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的過程太少,更沒有形成一體化的防災減損安排。

過往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疊加保單跨年度核算的特點,容易在保險到底是否發揮價值上產生分歧。一方面,地方政府普遍關注農業保險按照自然年度計算的簡單賠付率,以賠款是否大於政策補貼作為是否划算的標準;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更關注農業生產整體風險減量程度,保險公司提供的服務與政府更高的需求之間存在差異。

開展有效的防災減損正是廣東銀保監局為解決上述問題開出的“藥方”。這一理念重在拓寬農業保險風險管理空間的服務機制,將農業保險的經營理念轉變為“經濟補償+防災減損+拓寬服務空間”。

廣東構建“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體系的理念與2022年中央一號檔案精神不謀而合。檔案明確,要提高農業重大災害有效防範應對的能力,要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還首次提及了加快推進農村應急廣播主動釋出終端建設。

在政府制度設計和保險公司市場化機制的引領下,廣東多地搭建了“農業保險氣象服務平臺”,將事關農事安全的資訊透過“村村通”的“大喇叭”廣而告之,發揮防災減損、指導生產的作用。

“產生損失獲得保險賠款並不是目的,透過事前防災防損手段,減少甚至不發生風險損失,才是最大限度地減小被保險人財產的損失的做法。”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庹國柱如是說。

跳出風險補償基本功

向“保防救賠”一體化蝶變

筆直的水泥道路,平整的高標準農田,機械化的灌溉裝置,智慧農機在翻地、飛播、插秧——在江門台山,一塊近400畝的水稻田正在進行著一場“試驗”。在這裡,有中科院水稻專家親自把好種植關;有無人機航拍監控預警水稻長勢;有植保無人機統一施肥、進行病蟲害預防治理;有新修建的水利灌溉裝置……

在江門台山,陽光農險的防災試點專案邀請水稻專家把好技術關。

這個由陽光農險制定的防災減損“套餐”,讓台山市常樂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戶伍遠興樂開了花:“晚造水稻畝均產量達到640斤,比早造增產50%,按照1。3元/斤計算,增收了10。6萬元。”

這是廣東探索“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體系的深度試點專案之一。除了江門台山水稻種植,廣東銀保監局還選取茂名高州水果種植、佛山順德水產養殖作為試點專案,由3家保險機構負責實施。

截至2021年底,3個試點專案累計投入資金474.42萬元,為400畝水稻、5.7萬畝水果、2000畝水產養殖提供防災減損服務,讓近1萬戶次農戶/農企受益,減損降本增效超1200萬元。

佛山人保為一家水產養殖公司提供的防災減損物聯網裝置。受訪者供圖

在監管部門的引導下,廣東各家保險公司正逐步將防災減損常態化,不斷加大防災減損投入,惠農成效初現。以人保財險廣東省分公司為例,人保財險廣東省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方曉棟介紹,該公司近三年來防災減損投入大幅提升,累計投入5248萬元,僅2021年就達到2340萬元,並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如今面對颱風、暴雨、乾旱等氣象災害,該公司形成了一套常態化防災保障流程。另外,保險科技也成為防災減損“標配”。“我們組建了農險科技防災團隊,配置100架無人機巡查,建立了防災大資料平臺,編制防災防損的指導意見和防災手冊。”

平安產險廣東分公司副總經理魏安源介紹,該公司已打造災前風險識別預警、災中監測防禦、災後救災復產快速理賠的全流程風險管理體系。同時,彙集廣東近30年風災、暴雨、高溫、乾旱、霜凍等主要災害的氣象資料,建立了全省到鎮一級的氣象風險區劃地圖,協助保險行業制定“種植業農業保險風險地圖報告”,助力行業“實現由災後補償向災前預防升級”。

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之前針對災害天氣,各公司都會採取一些突發、應急的防災行動,但缺乏長期機制,直到近兩年才逐漸形成體系化工作。”陽光農險種植險部負責人盧勝波表示。

汕頭人保在白沙禽畜原種研究所打造的“保險+科技”試點專案,可以監測每一隻獅頭鵝的健康狀況。

調研團隊發現,從過去採取隨機的蜻蜓點水式防災減損措施,向常態化、規範化、系統化、科技化“防災減損”轉變,正是廣東農業保險向“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不斷完善的體現。

“‘保防救賠’一體化體現了廣東農險由單一的防風險工具向多功能的農業支援工具轉型,向生產調節、擔保增信等綜合功能延伸,讓農業保險發揮了更大的價值,農戶獲得感穩步增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劉佳寧如是說。

行業呼籲制定標準

政策將為服務提升“壯膽”

在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誠達豐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少鋒向記者展示200畝火龍果生產基地實時監控平臺上的資料:“溫度、溼度、日照、土壤、氣壓、風速應有盡有。”這裡是平安產險打造的“智慧果園”,他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檢視這個“法寶”,“怎麼種心裡都更有底了”。

汕頭市澄海區誠達豐種養專業合作社的200畝火龍果生產基地是平安產險協助打造的“智慧果園”。

記者在調研中注意到,隨著防災減損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保險公司“保防救賠”一體化逐步得到推廣,農戶除了用“賠不賠”來衡量農業保險“好不好”,還對農業保險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為廣東進一步“擴面”打下了基礎,也給保險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於這個微妙的變化,平安產險汕頭中心支公司副總經理深有體會。“過去保險公司一年下來只和農戶見一兩次面”,而現在他已成為陳少鋒家的常客,“經常來看看我需要什麼幫助,有時候帶專家,有時候帶技術。”陳少鋒說道。

從風險的“等量管理”進入“減量管理”,讓保險公司和農戶不再是利益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有著共同降損增收目標的“一致行動人”,能夠形成“三農”受益、企業微利、政府滿意的互利共贏局面。

這種“一舉三得”將行業帶入良性迴圈。調研中,一名剛入行3年的農險“新兵”向記者講述了內心轉變——入行2年時他一度想換工作:“感覺做農險辛苦、壓力大,而且只有理賠時才被認可,一旦賺錢就被當成‘不當獲利’。”現在,不僅他對職業發展有了堅定的信心,身邊高學歷的年輕同事也越來越多。

展望未來,如何將“防災減損”常態化、標準化、制度化,是廣東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

對此,黃海暉表示,防災減損是農業保險服務功能中的重中之重,廣東銀保監局將進一步深入推進,研究政策支援措施,為保險公司更好地開展防災減損等服務“壯膽”。

無人機查勘水稻田。

中華財險廣東分公司總經理吳自強建議,制定一些標準化的檔案進行規範,出臺一些指導性的防災減損意見,明確實施的標準,建立省級層面的評價機制等,從而形成可量化、可持續的長效機制。

陽光農險種植險業務負責人盧勝波指出,按財政部要求,農業保險綜合費用率不得高於20%。“對保費規模不大的專業性農險公司來說,若防災減損費用納入到綜合費用中計算,影響非常大,建議不做‘一刀切’。”

要提升‘防’的精準性和地域特色,還要體系化發揮農業保險的防災減損功能,務實拓寬‘農業保險+’的範圍

,這是破解當前農業保險問題的出路,更是後續深化農業保險改革、實現農險支援鄉村振興的方向。”劉佳寧表示。

■記者手記

讓“防災減損”理念成為共識

2022年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業重大災害有效防範應對的能力,要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最重要的手段,農業保險是協助農企、農戶等涉農主體進行“防災減損”的重要力量。

在廣東,透過事前採取防範措施達到不損失或少損失的效果,這種“防災減損”理念已經形成較強共識。廣東的實踐和探索,也為在全國範圍內就“防”達成更廣泛的共識、在全國維度給風險做減量管理提供了廣東思路。

潮州人保提醒蔬菜種植企業在寒潮到來前搶收“怕冷”的椒類蔬菜,提前做好防災減損工作。受訪者供圖

首先,要跳出“理賠”看農險。

在傳統的觀念中,保險的作用就是“賠不賠”“賠多少”。但事實上,農業保險並不只是“賠”的經濟補償功能。在廣東,“賠”被認為是農業保險的基本功能,“防災減損”是應有之義,一系列“保險+”的綜合服務是附加價值。跳出“理賠”看農險,它不僅是貫穿農業生產全流程的風險管理工具,更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之一。

其次,找到實現農險有效“防災減損”的通路。

廣東走通了兩條,一條是“保險+期貨”,以生豬養殖為例,飼料價格指數保險能防止飼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損失,生豬價格指數保險能防止生豬出欄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另一條是“保防救賠”一體化之路,把常態化、規範化、系統化、科技化的“防災減損”作為農業保險的“標配”,目前,廣東3個試點專案已完成驗收,均幫農戶實現了實實在在的減損降本增效。

再次,充分調動保險公司的積極性,考慮用政策和制度為敢於、樂於做好“防災減損”的農險企業“壯膽”。

“防災減損”不能搞蜻蜓點水,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廣東的農險行業已經在呼籲建立實施標準,規範考核標準,達成共識,要做農業“防災減損”路上的長期主義者。

話說回來,做好“防災減損”,降低“三農”風險總量,不僅為社會、為農民降低損失,對農險行業本身來說,更是一件成人達己之事。在保險行業,險種成本與風險係數息息相關,因此,降低“三農”風險就是在給農險經營成本減負,形成互利共贏的良性迴圈,又何樂而不為呢?

■延伸閱讀

廣東如何讓特色農產品告別“靠天吃飯”?| 廣東農險深調研

風險保障連續兩年增速全國第一,廣東農險跨越式發展秘訣是什麼?|廣東農險深調研

【本文主筆】

張豔 實習生 張永瓊 李麗揚

【策劃】

王溪勇 謝美琴

【統籌】

陳穎 張豔

【攝影】

金鏑 石磊

【調研團隊】

謝美琴 陳穎 張豔 黎華聯 唐柳雯 周美霖 唐子湉 黃進 肖文舸

【作者】 張豔;金鏑;石磊

289財經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