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哪個藏品更多?精品更多?

恐怕許多人沒想到,北京故宮的文物總量和精品數量,都遠超臺北。

比拼總量沒有什麼懸念,大家都知道兩岸故宮的藏品數量不在一個數量級。

臺北故宮有70萬件藏品,看似很多,其實近40萬件是歷史檔案(比如奏摺),近20萬冊是古籍,剩下各種器物書畫總共10萬件出頭。

相比之下,原來的北京故宮明清檔案部收藏了800多萬件檔案,後來檔案部脫離故宮,組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目前收藏量是1000多萬件(相比臺北40萬件)。北京故宮自己還保留了近40萬件歷史檔案。

大陸(也是全世界)收藏中華古籍最牛的單位是國家圖書館,收藏珍貴古籍30多萬冊,加上普通古籍高達280多萬冊(相比臺北20萬冊)。北京故宮撥了部分精品古籍給國圖,自己留了二三十萬冊。

北京故宮藏品總數186萬件/套,去掉檔案和古籍,剩下器物書畫大約120萬件/套(相比臺北10萬件)。

數量說完了,說質量,也就是所謂的“國寶”。

因為兩岸的文物定級標準不同,資料也不全,所以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說個大概吧。

大陸的正式文物定級標準中,沒有所謂的“國寶級文物”,只有“珍貴文物”和“一級文物”的說法。珍貴文物優於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再分為一二三級,一級文物最珍貴,是國寶中的國寶。

北京故宮186萬件/套文物中,有168萬件/套屬於珍貴文物,已然是臺北文物總數的兩倍以上。

186萬中有168萬是珍品,這個比例是非常變態的。全世界絕大多數博物館,珍貴文物都佔少數。可是在北京故宮,珍貴文物居然佔了大頭。

168萬件/套珍貴文物中,有8000多件/套入選一級文物,從比例就能看出,一級文物是極其珍貴的。

那麼,臺北有多少一級文物呢?

因為臺灣的文物定級系統截然不同,所以沒有辦法直接套用大陸的標準。但估算一下還是可以的。

臺北故宮的強項是書畫和瓷器,先看這兩項。

北京故宮收藏書畫15萬件,其中一級文物1000多件。元代以前書畫“參評”一級文物比較容易,因為存世稀少,所以比較完整就能評上。明清繪畫則命苦,必須是一線畫家的代表作才行。

臺北故宮有書畫1萬件。元以前部分和北京差不多,都是700多件,只不過臺北繪畫多一些,北京書法多一些。明清部分,北京故宮獨步天下,臺北的實力還不如其他一些省級博物館(這是乾隆皇帝的偏好造成的)。所以,臺北故宮的書畫一級文物,估為1000件是正常的。

再看瓷器。

北京故宮收藏瓷器35萬件,其中一級文物1000多件。

臺北故宮有瓷器2。5萬件,其中宋代五大名窯、明代官窯、清代琺琅彩瓷器是強項,有些品種略多於北京,但因為這幾類瓷器的存世數量原本就比較少,所以多也多不到哪裡去。比如許多人知道臺北故宮收藏宋代汝瓷21件,不知道北京故宮收藏了20件。

魏晉隋唐瓷器、遼金元瓷器、除琺琅彩以外的清代官窯瓷器、各種民窯瓷器,北京故宮都多於臺北。所以兩者瓷器一級文物數量應該也差不多,給臺北估個1000件也行。

除去書畫和瓷器,北京故宮還有6000件一級文物,主要是從剩下的70萬件器物中挑選出來的。

除去書畫和瓷器,臺北故宮還有6。5萬件器物類文物,不足北京70萬件的十分之一,其中有多少夠得上大陸一級文物標準呢?

剩下的器物型別,北京故宮基本都佔絕對優勢。僅舉數例:

青銅器:臺北故宮收藏6000件銅器,除掉銅鏡和錢幣,先秦青銅容器和兵器只有3000多件。北京故宮僅收藏先秦青銅容器和兵器就達到1萬件,另有錢幣1萬枚、銅鏡4000面、印押1萬件。插一句,上海博物館收藏青銅器7000多件,就連地方上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還收藏了至少3000件。皇帝鍾愛青銅器,但現代發掘速度更誇張。乾隆折騰一輩子收藏了4000件,建國後僅寶雞一地就出土20000多件。

漆器:北京藏1。8萬件,臺北藏707件。清宮舊藏基本在元代以後,所以臺北辦漆器展,最早的展品是藏家捐贈的宋代漆器。北京則是到各地“化緣”了不少早期漆器,時代序列完整。

玉石盆景: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原本屬於玉石盆景,因為造型複雜,不方便包裝,當年帶走的很少,臺北沒有單獨統計。北京則收藏了1400多件,搞個菜園或者花園展廳都夠了。

其他什麼竹木牙角器、琺琅器、金銀器、玻璃器、織繡服飾、文玩、傢俱、鐘錶等等等等就不細數了,北京的藏品數量大多是臺北的3倍到10倍以上。

北京這70萬件器物中出了6000件一級文物(6000件一級文物中應該包含了部分古籍,但沒有查到資料,因為許多精品撥給了國家圖書館,所以估計數量不會大),臺北剩下的6。5萬件器物中能出多少件一級文物?

按比例,不足600件——好吧,還是慷慨一點,分你個2000件吧(呵呵)。

這樣看,臺北故宮的書畫、瓷器及其他器物,一級文物不會超過4000件,即不會超過北京故宮的一半。

至於臺北故宮的歷史檔案和古籍中有多少國寶,請她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及國家圖書館去比吧,相信結果也差不多。

當然,這只是估算。但你說北京故宮的精品文物多於臺北,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即使臺北的精品少於北京,但每一件珍貴文物本身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臺北故宮肯定值得一逛。

有人要問了,不是說當年挑了精品去臺灣嗎,為什麼精品反而沒有北京多?

原因很簡單,臺北故宮的文物主體是歷史檔案和古籍。

文物南遷時,運到南方的故宮文物有13000箱,其中近3000箱運到臺灣,剩下的大部分回北京故宮了,小部分留給南京博物院。

運臺的3000個箱子看似也不少,不要忘了,首先要裝40萬件檔案和20萬冊古籍啊!一套四庫全書3萬多冊,要佔多少箱子?能剩多少地方裝器物?

裝器物的時候,運貨的顯然想多裝精品。那個時代的文物觀念比較舊,對精品的理解是書畫、瓷器、青銅器優先。

當時書畫裝了不少,可惜時人鑑定水平不如現在,裝了許多贗品去(臺北故宮搞黃公望書畫展,大部分真跡是從大陸借的,自家黃公望真跡只有3件,可當年掛著黃公望名義運去臺灣的書畫不下二三十件)。清宮流散在民間的書畫有很多,大多被大陸博物館收了,所以北京故宮的唐宋元書畫也很多。

宮裡瓷器多是官窯的,珍貴得不得了,可惜瓷器這玩意太嬌氣,也佔地方,只帶走不到十分之一(具體資料見前文)。

青銅器倒是把宮裡的基本蒐羅完了,但前文說過,皇帝收集力度有限,北京故宮在建國後透過徵集民間收藏和考古發掘,輕鬆超越了乾隆皇帝的青銅器收藏規模。

除去書畫瓷器青銅器,剩下各種器物就沒什麼箱子可裝了,實在拿不走。

其實,如果經常參觀臺北故宮的展覽,或者購買臺北故宮的書籍,你會發現,如果只動用自家藏品,可以半開玩笑地說,臺北故宮舉辦的展覽,不是瓷器,就是書畫,不是宋朝皇帝,就是清朝皇帝。

臺北故宮近年舉辦的、能夠跳出宋代和清代框框的大展,往往大量(有時是全部)使用大陸文物,比如去年引起轟動的《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

如果翻閱臺北故宮的導覽書,你會有同樣的感覺:宋代以後部分,尤其明清,佔了大半篇幅,古代中國最輝煌的周秦漢唐卻著墨甚少。這就是清宮舊藏的侷限。

這樣的侷限,北京故宮為什麼能夠避免?因為北京故宮除了有清宮舊藏,還有大量民間捐贈、國家撥交和考古成果。從本質上講,故宮收藏不只是皇家收藏,更是國家收藏。這種國家收藏的特點,在建國後的北京故宮,得到了很好的延續。

有人說,比來比去有意義嗎?

有。

不少人以為北京故宮“有宮無寶”,進宮只忙著拍房子,真是太虧太可惜了。

北京故宮的日常文物展出量高達1萬件,是臺北的5倍。一比較,有些人才發現,原來逛紫禁城不能錯過宮裡的展覽。

下次來北京故宮,記得看展覽噢!

作者:博小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