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劉慶和——尊重傳統但又不願退回到古代的都市題材畫家

劉慶和,1961年生於天津,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200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隔岸——劉慶和作品展》,代表作有《金婚》、《臨池》、《聖帕》等。劉慶和的繪畫能夠將當代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表達的非常複雜,他既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也不試圖教育你什麼;劉慶和認為,從傳統水墨畫中找到都市題材可依循的表現技法只有依靠自身的生活積澱,在創作中進入一種激情的狀態才能發揮自我。

劉慶和自己說跟繪畫結緣是小時候閒著沒事幹,學習不緊張,就喜歡亂貼亂畫,當時恰巧也趕上很多跟畫畫有關的活動,就可以利用公家資料畫畫,慢慢的一點點就走上藝術道路了。正式走上繪畫道路還是在正式高考之後,當時考上的是工藝美術學校,雖然當時並不喜歡那個學校,但現在回頭看,後面很多工業的東西實際上來自於曾經十幾歲的學習經歷;畢業後工作被分配到天津市輕工業局,由於一直把這份工作當作過渡,後來有機會又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連環畫專業,自此算是正式踏入了藝術的大門。

劉慶和的工作室空間很開闊,在大空間創作整個人的裝作狀態也會跟著調整。在他的工作室裡頭還存放以前做展覽時的裝置,劉慶和曾經是想從平面走到立體當中,在2010年的時候,在蘇州一個美術館做了一個立體的展覽《浮現》,這個展覽是一個綜合性的,裡邊包括了雕塑、聲控、金屬網、風光,自己一些影像的東西,也是從個人考慮想證明一下自己可以做立體的東西,並沒有說非要跟國畫保持遠距離;現在回來以後再走國畫路,劉慶和對水墨這種平面的表現好像又有了新的認識。

多年的教學實踐讓劉慶和自我感覺好像不怎麼具備組織才能、領導才能,但有時候站在自己工作室二樓往下看,內心還是會比較自豪。劉慶和最大的畫是《聖帕》,畫幅是五米乘十米,表現的是自然環境給人類帶來的一場突發災難;整個畫面內大概有五六百人,而且聖帕這個名字也是在畫完之後起的,是馬來西亞的一種淡水魚,但用在了某一年的颶風上;其實剛開始畫的人不是一條線,是要拐彎的,結果畫著畫著就覺得震撼性不夠,就添東西,越添越多,最後變成一個災難性的東西。《聖帕》前後一共畫了兩個月,整個人基本上是處在糾結、衝刺、焦灼的狀態,甚至跟畫中人物進入巷戰那樣的鬥爭,最後總算是成功駕馭。劉慶和認為做大作品必須要有身心的力量支援,如果支援不了就暫時放棄,做一些別的事情,調整好狀態後再繼續創作。

劉慶和的畫很關注都市人的生活狀態,因為生活在今天的人能面對自己鮮活的生活,身邊感人的生活,是一種幸福在身上帶著;所以他不是很想把自己退回到遠古時期,總覺得今天的當代表現裡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感悟,這些感悟只要是感人至深的、自己的東西,它自然就會和古代的、之前的前輩的經典繪畫有一定的距離。劉慶和認為如果藝術創造和別的東西能拉開距離,這是首要的東西,所以他很看重自己當代的生活,因為在表達當代生活的時候,可以依據的東西比較少,這樣呢,就會逼迫人進行更多的創造。

作為一名藝術家,劉慶和將來的方向和想法可能會有所改變,但創作者的真誠是劉慶和一直堅守的核心,無論是對傳統的愛,還是對當代生活的眷戀,都以真誠來待,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當陌生觀者站在畫前的時候,劉慶和希望他們能感受到藝術家的真誠以及直覺的東西,還有就是讓觀者感受到畫面內容似曾相識,是他們所經歷的,但在表達作品過程中也不能缺少親和力,這樣才能將創作者的想法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