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明帝國建國時埋下的三顆亡國種子

NO。1朱元璋的經濟政策

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貧農出身,雖然當了皇帝的他已經從貧農階級變成了封建地主階級,可是他一心維護者廣大農民的利益。朱元璋沒有注意到元末已經萌發的經濟新因素,一門心思地以為只要自己把農民利益維護好就能建立起一個完美的農耕國家。

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特別是明代一直被官方貫徹實行的海禁政策,要知道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銀本位國家,可中國是個貧銀國,連流通貨幣都需要進口的國家卻想和外界斷絕聯絡,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其實,遠在歐洲人的大航海之前,東亞,圍繞中國,就已經存在著一個全球化的貿易網路。我們來看幾個事實。宋朝時,中國私營商人出海貿易的船,噸位在150噸至300噸之間,遠高於同時期歐洲船隻的載重量,甚至比大航海時代的歐洲船還要大。元朝時,中國與印度洋地區貿易激增。福建泉州港經濟繁榮發達,和泉州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將近一百個。

新航路開闢前的傳統商路

到了明朝,雖然海禁政策愈發嚴苛。但是民間的國際貿易是禁不住的。有史料記載,朝鮮曾經一次性向福建歸還了超過一千名中國遠洋商人和水手的遺體。一次就能歸還一千具遺體,這還是能找到的,沉沒在海里還不算,可想而知當時中國的出海貿易規模、參與的人數有多大。

可惜的是對於明朝海外貿易的狀況,我們沒有完整的資料。能瞭解到的也都是對出土文物和民間野史的研究,規模宏大的鄭和下西洋,所有的史料都被銷燬殆盡。所以,那個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圍繞中國海上的貿易是什麼情況?現代人是不清楚的。因為我們是農耕帝國,中國的史料系統,天然就漠視這些事實,海洋就是我們官方系統認知的邊緣。

但是官方系統的認知侷限不代表民間認知的侷限,百姓可以透過民間貿易瞭解到一定的外國情況,可官方認知就跟不上百姓的需求。資訊的不對稱就引發了貿易混亂,就演變出了亦商亦賊的倭寇。

No。2朱元璋的人事制度

朱元璋殺功臣的手段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1380年宰相胡惟庸一案殺人三萬餘人;1393年涼國公藍玉一案誅殺一萬五千人,還有被小題大做的空印案和盜官糧案,每次殺人皆在萬人以上,以至於官員實在被殺得太多引發朝中無人,數百官員每天被錦衣衛押著辦公,辦完公務就繼續關進大牢。這樣無疑就直接引發了“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宋朝那種君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君臣平衡關係被打破。最後到了嘉靖時代就直接演變成了皇帝不上朝來對抗文官士大夫集團。

朱元璋的階級出身直接影響了他對貪腐的態度,絕對的零容忍。也就把官員看作了時刻覬覦自家錢財的賊人,把俸祿定得極低,按照《明史·職官志》記載,普通縣令年俸九十石,其中還摻雜著沒什麼流通價值的紙幣。這裡還包含著縣令請師爺、轎伕(官員標配)的花銷,零零總總算下來根本不夠正常開銷。所以僅僅依靠官員自我修養和嚴苛律法的薄俸制很快就出現了危機,以至於朱元璋感嘆貪官殺不盡,早上殺一批,晚上冒一批。清朝繼承了明朝的薄俸制,也出現了同樣的貪腐,其實康熙晚年深知積斃沉重但是為了保全自己“千古一帝”的命好,堅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則。“暗取不如明徵”的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可直到雍正皇帝才進行了改革,推出了養廉銀製度和陋規制度化政策,才使得貪腐有所緩解。

No。3朱元璋的聖旨

看朱元璋的聖旨,基本上都是大白話,可讀多了就會發現很多制度變更的命令後會有這麼一句話:子孫萬世不得更改。這也體現了明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可這也就封鎖了後世君王進行改革的餘地,直到萬曆年間才有了張居正的妥協式改革為腐朽的明帝國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