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文化濟川】濟川:千年歷史,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林氏家族長居!

濟川

,古稱“漈坑”,又名“沶水”“濟水”,聚居成村由來已久,遠可溯至兩漢時期。據《古曰興泰裡漈坑》記載,居此地者有雷、蘭、盤、遊、範、鍾、佔七姓。及東晉“衣冠南渡”後,林、陳、李、鄭等諸姓亦成濟川居民。

飛雲下的濟川

01

千年歷史

然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其餘姓氏陸續遷徙,無文字記載,遂不知所蹤。唯剩林氏家族長居此地。至唐代,九牧八房邁公之子林愈長居“漈坑”,人尊“漈坑始祖”。其後裔於此繁衍生息。傳至宋代林澤,其後記載缺失,故宋元時期,無從考證。

至明代,永樂年間,九牧八房邁公播遷遊洋惠洋(今龍山村)之二十世裔孫林惟善,攜長子盛宏、三子浚宏,遷居“漈坑”。永樂四年(1407年),九牧六房蘊公之二十世裔孫林存清,亦從永春烏石回遷此地。此兩支匯成濟川林氏主脈,於此地開枝散葉,至今愈六百載。

航拍濟川

縱觀濟川千年歷史,耕讀文化一以貫之,以書香而聞名於世,攻讀詩書而出仕者,多矣!史上記載先賢數十位,如“漈坑始祖”林愈(明經及第)、林迪(進士)、愛雲公林文、林於茂(任戶部金律司主事)、林琨(海康縣尹)等均有所建樹,其餘先賢,無史料記載者,亦不鮮見!

至當代,濟川仍以人才輩出而為世人所樂道。清華“三連冠”、父子“雙清華”、“父清華、子北大”等傳為美談。自高考恢復以來,濟川子弟以讀書而步入大學殿堂者數百人,博士、碩士多達數十人,耕讀之風一脈相承,並無衰落之跡象。中有一人,當為後世銘記,林公仕杜(1926~2011),農藝師,熱愛詩詞,曾任華夏詩友會總會名譽會長。晚年,林公擔任濟川風景區籌委會主任,為濟川旅遊事業奔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一代楷模。

濟川榮獲”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耕讀文化源遠流長,鑄就濟川人文底蘊。濟川亦因此獲“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及“

中國傳統古村落

”之殊譽,為莆田獨具兩招牌之鄉村。

02

村內風物

縱看濟川,書香氤氳,耕讀成風。橫看濟川,風光旖旎,山水俱佳。

濟川隸屬福建省仙遊縣石蒼鄉,地處仙遊、永泰交界,四面環山,中有靈水。近代名將葉飛贈予墨寶——“濟川風光”。

濟川風光

天地孕育之古村落,內藏乾坤:古井古橋古民居,老房老樹老土樓;朗朗書院育英才,座座故居出名儒。於茂故居、宋代古橋、宋代古井、拾德堂、明清槍樓、天壇宮、愛雲林公石、雲山書院、樟抱榕……星羅棋佈,

呈文脈於樓宇宮肆之內,化靈氣于山水花草之間

於茂故居

位處村口青松,乃明萬曆年間戶部官員於茂林公故居,獨立院落,建築精美,上有畫棟雕樑,下有青石勒腳,房屋共計十餘間,宅旁為馬廄,官家風範可見一斑。村內青龍橋便是林公為官期間捐資所造。

古橋

過村口,濟水畔,大路邊,宋代古橋赫然入目,旁立石碑,上書赤字“

宋朝古橋樑

”,歷經風雨,但依然字跡如新,遒勁有力,依稀可見昔日交通要道之風骨。

古井

西面與宋代古橋碑僅百米之遙,便是地處大厝之

宋代古井

,井深約4米,水清如鏡、甘如霖,量充沛。上有勒字,頗有年頭,已成古文物。世人以“

濟世林子澤千秋,川人思源衍萬世

”贊之,嵌以藏頭“濟川”二字,絕妙聯語!

拾德堂

大厝內與古井相距不遠處,便是“

拾德堂

”,原有上聯“

西河忠孝無兩姓

”,下聯“

南渡衣冠第一家

”,意為先祖(晉安君王)乃河南西河之人,後南渡入閩至此地。與《三山志》之說遙相呼應。此對聯後毀於文革,不可見矣!

東興槍樓

宋代古橋往東數百米,即是

東興槍樓

,為民間防禦外敵而建,故樓體布有槍孔。硬瓦紅土,甚是堅硬,數百年來屹立不倒,遠觀甚為宏偉,近視不乏粗獷。另有兩處槍樓,與此同類,保護完好。唯此槍樓,日益殘破,近年來,常遇大雨傾注,而年久失修、屋頂瓦殘,水流如注,現岌岌可危,亟待修繕。

天堂宮

沿村道往北行數百步,便可見

天堂宮

。天堂宮,即媽祖廟。始建於宋,坐北朝南,宮地為五瓣蓮花,直面筆架三峰。宮內上有一匾“護國庇民”,乃宋帝御賜,另有一楹聯:“

五瓣蓮花香濟水,三峰筆架映天堂。

”香火長續,氤氳繚繞。

愛雲林公石碑

天堂宮旁,有一石碑。乃明代鄉賢愛雲林公之碑,愛雲公生平重教崇文,身前雖未為官,卻因其忠、孝、仁、義之品行,身後得明神宗下旨追授官職。明萬曆丁酉年,雲南布政司李先著奉旨為其師愛雲公立牌題字,以表彰其識才之英、育人之德。此碑已逾四百年,完好無損。青石打造,工藝精美,書法遒勁。其上碑文《徵仕郎府軍衛經歷司》清晰可辨!

雲山書院

過天堂宮一路往北,便至雲潭雲山書院。書院始建於宋,後於明代重修,名曰“三教祠”,三教合一,相傳教主林龍江於此開壇講學,農耕文化日盛。祠內至今存有壁畫,內有楹聯曰:“會三氏精英滌通道統,開莆陽先例遠播福音”,可窺得昔日教學之遺風。

00:39

樟抱榕

離雲山書院不遠處,便有奇樹——南國奇珍“樟抱榕”。樟外榕內,合二為一,一樹蘊兩種,為中國僅有兩棵樟抱榕中之一。據傳一飛鳥銜榕籽過古樟,榕籽不慎墜於古樟之中,共生同長,遂成蒼天大樹,迄今已近千年。樹高近百尺,寬逾尺。無論春冬,綠意不減,蔥蘢依舊。人稱“合歡樹”,恰如其分。此樹已是縣級保護單位,亦收錄於《中國旅遊奇觀》一書。

禹門三級浪

濟水自上游潺湲而下,過青龍,至禹門,遂成瀑布。山坡陡、岩層多,自成“三級浪”之景,亦有“十八浪”之名。遇春水滿溢之際,便見巨幅水簾,飛瀉而下,聲傳數里。至澗底,可見形態各異之岩層,如巨人之足跡、若蓄水之深缸,不一而足。此等奇觀,乃岩層風化並經水柱長年累月沖蝕而成。此地建有一亭,名為“上林亭”,亭柱上一楹聯——“濟水奔騰三級浪,上林蒼鬱四時春”,頗為應景。

03

村外山水

天地孕育之古村落,外見河山:東迎晨曦石鼓巖,西接夕暉筆架山;南有飛瀑將軍城,北為禹門三級浪;東南蛟龍出峽谷,東北屏山建營寨;西南高峽金鐘湖,西北雲頂保福寺。……

石鼓山(亦稱石鼓巖)

逶迤東上數里,有山名為石鼓山,亦稱

石鼓巖

,形若猛獅,頂似官帽,雄踞於濟水上游。四周懸崖峭壁,往山寨之道唯一而已。實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也!此地翠樹丹巖,葳蕤中不乏巍峨。山之一側,隱一石洞,乃為濟川文化聖地——“孔子廳”。據傳先賢在此開堂講學,福廕後人。由此足見此地崇文尚教、耕讀之風盛矣。

筆架山

離村南約數里地,有山名曰筆架,因兩峰略低,中峰高聳,形似筆架而得名。往峰頂之道,亦處處有風物,漈水三瀑布、滴水觀音洞、狀元門……瀑布懸泉,奇洞怪巖,姿態萬千。登于山頂,便可一覽無餘,山之腳,便是金鐘水庫,即金鐘湖。

金鐘湖

金鐘湖

,於閩江大樟溪支流粗溪中游築壩而成,壩高近百米,蓄水量巨大。於堤壩之上觀湖,碧波盪漾、綠水盈盈,宛若天池;仰望蒼穹,雲蒸霞蔚;環顧四周,山巒起伏!上有天光,下有湖色,旁有山顏,乃遊玩之佳處也!

將軍城

村東南約十里之地,便是將軍城,城頂乃老鷹翅展“大丘田”,古為練兵場。入口為“將軍避暑巖”,此城早已荒廢,但淵源頗深,有諸多故事流傳。此地瀑布層層疊疊,蔚為壯觀,其中尤以“一線天瀑布”聞名遐邇。

高龍坑

村東南方有高龍坑,乃烏江支流,水土豐盈,植被肥沃,飛禽、游魚、走獸亦不時可見。兩岸高山奇石,水遇陡坡則成瀑,逢深坳則為塘,平地則一路歡歌,直奔金鐘湖而去。

屏山寨

村東邊數里地,有一山,名曰“屏山寨”,歷史久遠,據傳古時於此設郡,治興泰裡,始稱“興化”。登屏山寨之蓮花峰,四周之景一覽無遺。東遊洋,西菜溪,南石蒼,北梧桐,視野之內,層林疊翠,洞天福地,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雲頂巖寺

村西北方約十里處,便是雲頂巖。上有“雲頂巖寺”,始建於宋,迄今逾千年。“相去之間不百里,七年三度狀元來”(蕭國樑1166年、鄭僑1169年、黃定1172年),讓此古剎名聲大噪,傳說三位狀元曾就讀於此,尤以鄭橋(任吏部尚書及參知政事)聞名。地靈人傑兼具,眠雲閣、舊隱巖、化蟒洞、平雲漈、狀元亭、青石碑、古壁畫……引騷人墨客來此遨遊並銜觴賦詩,傳為佳話。

04

結語

藏於大山,吸天地靈氣,蘊物華天寶。逶迤於崇山峻嶺間,“鄉愁”便升騰於雲霧處,日見其濃。便於心中,畫一棵無年輪之樹,永遠蔥蘢。

作者:陌上榆(林新傑),圖片由林鳴山、林雙喜、林恩賜等鄉親提供。

END。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右上角“聊史補丁”關注閱讀。看完記得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