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文化】南北朝時期的海州:南朝北齊、北齊、南週五朝的大分裂時期

《海州區地名志》在“古城及城門地名”中載述:“南北朝之北朝東魏武定七年(549),罷青冀二州,設海州。”可知海州建置始於東魏。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自公元420年至589年,動盪了169年。南朝是指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則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朝屬於少數民族政權,史界認為是非中原正統王朝。

東魏是從北魏分裂出來的政權,建都鄴地,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以晉陽為別都,今山西省太原市。國土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東魏在北朝中實力最弱,最後被北齊滅掉,只存在十六年。

《魏書.地形志》中說:“東魏武定七年,改治龍苴城,領郡六,縣十九。”《海州區地名志》也說“設海州,治龍苴。”可知首次設定海州時,治所是選在龍苴,也即為海州歷史上的第一個州城。南北朝時期海州是東魏與南梁交界處,為南北爭奪之地,此前龍苴為南梁疆土,蕭衍時期設龍苴縣,屬彭城郡。

早在楚漢相爭時期,項羽與劉邦打的不可開交,韓信下齊,威脅楚地,項羽命龍且率兵20萬攻打韓信。龍且,又名苴,項羽軍西楚將領。秦末為司馬,以司馬與項梁、田榮大破秦軍於東阿。在韓信破齊,欲擊楚時,項羽使從兄子項他為大將,周蘭為亞將,龍且為裨將,救齊。龍且在與韓信對抗時,選臨海戰略要地築建軍事要塞,這便是龍苴城的由來。

歷史上且、苴通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龍且縣”條目中有解釋,“南朝梁置,後改縣為沮,北齊廢,唐復置,尋廢,故城在今江蘇東海縣南。有大小二壘,相傳韓信下齊時楚將龍且所築。”該辭典民國時所出,時龍苴屬東海縣。

龍苴地處蘇北魯南交界,南北朝時頻臨黃海,水陸交通便利,曾為海港碼頭。龍苴阻海連山,南北要衝,其軍事地位突顯。有“海、泗者,東南之藩蔽,得泗可取淮北,得海可以收山東。”之說。公元549年,東魏鑑於龍苴位置之重要,設州級政權於此,以“海”命名“海州”,領郡六縣十九。也即龍苴時的海州管轄著六郡共十九個縣。點選上方:

市橋人家

、點

進入公眾號

,可瀏覽全部文章

時海州之地涵蓋東彭城郡所領之三縣、東海郡的四縣、海西郡三縣、沭陽郡四縣、瑯玡郡三縣、武陵郡兩縣。龍苴作為州城治所,也是龍苴縣駐地,是海州第一次行政建置時的州城。在籍4878戶,人口22211人,在南北朝時期,海州的地域可謂廣袤,人口也是不少,是為東魏的前沿之地,故東魏朝廷甚為重視,重兵駐守,以防南朝。

龍苴故城,在今灌雲縣龍苴鎮古城村,離龍苴鎮駐地一里多地,古城遺址佈局,正如《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所載,“有大小二壘”。大城呈長方形,東面長度475米,牆基寬30米。西面長度285米,牆基寬30米。南面長度362米,牆基寬30米。北面未知。佔地300餘畝。小城正方形,四面長度均為117米,佔地21畝。大城在外,小城在內。護城河寬約30—50米,深約2。8—4米。

東魏權臣高歡死後,高澄成了東魏實際掌權者,高澄是高歡的長子,公元531年高歡攻下鄴城後,將他立為世子。高澄一直不把孝靜帝放在眼裡,派人監視魏帝的一舉一動,549年8月,廚師蘭京將高澄亂刀砍死,其弟高洋襲位。高洋廢掉了東魏的傀儡皇帝孝靜帝,自登皇帝位,國號齊,史稱北齊,東魏消亡。龍苴作為海州治所,只存在了一年,北齊天寶年間,移州治瑯玡郡,即今海州城。

隋唐以後,大海不斷東移,作為海濱之城的龍苴,離海越來越遠,已致碼頭漸廢,海邊成為灘塗。此時的朐山之北,帆檣林立是為港口。

2012年連雲港市重點文物保護所,曾組織人員對龍苴古城遺址調查勘探,在古城地表發現漢代陶罐、箭簇、都督府公牌,收集到許多秦磚漢瓦,周邊地區發現漢墓。現龍苴古城遺址已為農田,上面種了莊稼,痕跡難尋,只有史書上記載,此地曾是蘇北五市歷史最悠久的州城所在地。

點選上方:

市橋人家

、點

進入公眾號

,可瀏覽全部文章

參閱資料:

《歷史上的龍苴城綜述》鄒平彥。

《嘉慶海州直隸州志》

《海州區地名志》

圖片選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