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捧乍鎮黃泥堡村:種桑養蠶 “短平快”產業為發展注入活力

近年來,捧乍鎮黃泥堡村透過探索種桑養蠶這種新的產業發展方式,在小範圍嘗試成功後,今年迎來第一批蠶繭的豐收,為實現產業振興、種桑養蠶產業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五月下旬,在捧乍鎮黃泥堡村合作社的蠶繭房裡,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從蠶架上取下一團團蠶繭,一個蠶架上有300來個蠶繭,差不多一斤的重量。不一會兒,工人們腳邊就堆滿了白花花的蠶繭。一天下來,今年的第一批蠶繭全部採收完,收穫了共計923斤蠶繭,並以平均每斤28元的價格售出。剛剛收完蠶苗,13萬隻蠶寶寶又被運進了蠶房。

“今年五月溫度偏低、溼度較大,第一批22萬多隻蠶苗還能有這樣的收成,算得上不錯,結合我們現在這個產量,一年我們可以養殖12批左右,今年的產值初步估計可以達到30萬元左右。”村黨總支書記董順偉高興地說。

黃泥堡村是興義市鄉村振興示範村,產業振興更是黃泥堡村的重中之重。在探索產業振興之路的過程中,黃泥堡村曾因為產銷對接不順利而導致林下養雞、芽菜種植等一些產業相繼夭折。能夠大膽發展種桑養蠶,是董順偉在一次下隊時偶然聽到一位村民說,自己的子女在義龍新區新橋鎮打工時,發現幾戶村民正在發展種桑養蠶,回來告訴他後,他就引進來試著種了幾畝桑葉。

從這位村民的養殖經驗中,董順偉看到了種桑養蠶產業強勁的生命力,於是他和村裡合作社的幾名年輕幹部一起商議後,便動身到新橋鎮進行了一番考察,最後得出結論:可以幹!

由於蠶的一生十分短暫,從蟲卵開始,只經歷幼蟲、蠶蛹、成蟲四個階段,整個過程大約56天。種桑養蠶,就是把握住了幼蟲和蠶蛹這兩個階段,從幼蟲到蠶繭,有了繭,就有了經濟效益。2020年年底,黃泥堡村以村級合作社的名義首先流轉農戶土地種下了120畝桑苗,隨後引入三張近10萬隻蠶苗進行試養,但第一批蠶苗因沒有養殖經驗全部試養失敗。

失敗之後,一開始大家都沒有找到原因,後來董順偉在桑苗地巡查時,看到隔壁烤煙地裡許多雜草都枯死了,詢問下來,原來是農戶給烤煙打了農藥,這讓他立刻聯想到很可能是農藥導致,於是村裡及時請來種植專家,透過進一步分析,終於確認是烤煙的農藥隨風飄到桑葉上,蠶苗吃了有農藥的桑葉就全部被毒死了。

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村裡重新調整了種養殖的方法,尤其是注意避免桑苗在種植過程中被沾染農藥。透過不斷總結經驗,2021年8月,第二批7張共22。4萬隻蠶苗試養獲得成功,共計收穫了560斤蠶繭,以均價28元每斤的價格售出,收入15000餘元。在隨後的幾批蠶苗養殖過程中,一次比一次順利,去年一年試養下來,透過賣蠶繭收入了約14萬元,試養取得了成功。

產業發展,產銷對接要提前跟上,“臨時抱佛腳”很容易造成損失,合作社和廣西河池一家蠶苗公司早早就簽下了協議,每批次蠶繭,該公司都以均價28元每斤的價格進行回收,收購蠶繭的同時,公司運來蠶苗立刻就能投入下一批次的養殖,一茬接一茬,一點不耽擱。

喂蠶採繭、桑苗管護……該產業為村裡50來戶村民提供了季節性短期臨時就業,採繭工作十分輕鬆,工人只需把蠶架上裹好的一個個蠶繭取下來進行分揀稱量就行,這輕巧活兒成了留守在家的婦女、老人等半勞動力就近務工的最好選擇。

蠶繭採收後馬上就能換來收入,這讓周邊村寨甚至外縣的村民都紛紛到黃泥堡村“取經”,村裡也多次組織大家進行培訓學習。在村合作社的帶動下,村裡及周邊已經有4戶村民在去年年底種下了30畝桑苗,村幹部們也希望能夠藉助這一產業的帶動發展,實現全村的產業振興。

“我們希望透過合作社來示範帶動,讓我們老百姓共同參與,我們把總結的種養殖技術全部教給老百姓,到時候我們對老百姓種植的蠶繭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帶動大家一同發展,增收致富。”董順偉充滿希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