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科創未來丨火工品需求量激增,這個聯盟解決了大問題

四川線上記者 徐莉莎

“知道了,你說的這個問題我馬上過來解決!”8月23日,航天科技七院所屬的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航天火工”)機加車間特級技師黃覺安忙得腳不沾地。

去年6月28日以來,這個特級技師不再自己搞機加,每天多跑七八公里到一個產業叢集,起早貪黑為幾個民企搞技術服務。

得益於“資源共享、技術共生、能力共建、合作共贏”的瀘州市航天產業先進製造科技創新戰略聯盟,鏈主企業航天火工的產能激增,保障了高密度的航天發射任務,年營業收入年均增速20。7%;加入聯盟的企業也收穫滿滿,產品生產效率翻倍,產值翻番;在鏈主企業帶動下,瀘州航天製造產業規模以年均95%的增速飛速發展。

這個多方共贏的聯盟是如何產生的?它做對了什麼,讓航天產業與地方經濟發展得以緊密結合?8月22日,記者來到聯盟,採訪了相關各方。

航天先進製造科技創新戰略聯盟。

需求激增,催生出一個戰略聯盟

火工品是完成點火、起爆、傳爆等功能的裝置,廣泛應用於彈箭星船,遍佈陸海空天。作為我國航天火工領域的領軍企業,成立於1970年的航天火工在歷次航天發射任務的火工品保障中擔當重任,平均每次提供的產品量佔火工品總量的95%以上。

2018年,隨著國家重大航天工程的快速實施、國防科技創新建設的迅猛開展,火工品需求量攀升,高密度發射、高強度生產交付成為常態,產能“瓶頸”問題日益突出。

要提高產能,常見的思路是增加人手和裝置。但增加的都是基礎加工環節重複投入,對公司高質量發展並無太大益處。且國有企業擴編、擴招、擴產十分審慎,航天和國防事業等不起、慢不得。

“有沒有可能換一種思路,在不增加員工的情況下最佳化產品能力結構和資源配置?”航天火工總經理謝魯提出,利用瀘州市的機械加工產業基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調整自身結構,讓企業聚焦核心技術。簡單說就是“小核心、大協作”。

航天火工梳理了產業鏈條上的配套企業,發現合作的機加外協企業達到40家,但多點分散分佈,導致製造成本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下。“有啥問題,我們的技術人員要多地來回跑,機器只能停下來等著。”航天火工外協管理處副處長郝宏宇說。

“外協管理要從分散走向整合,從粗放走向規範。”根據謝魯的思路,2018年11月,航天火工協同15家單位,牽頭組建了“瀘州市航天產業製造聯盟”,推動機械加工等一般能力向外協企業轉移,實現自身核心能力提升和能力結構、資源配置的最佳化升級。2019年8月,聯盟被認定為瀘州市航天產業先進製造科技創新戰略聯盟。

同樣是協作,這個聯盟有什麼不同?

“小核心,大協作”的模式在航天產業發展中並不少見,這個聯盟到底有什麼不同?

郝宏宇帶我們到聯盟的生產叢集去看了看。

2021年6月,為了進一步提高協作效率,聯盟企業實現了物理空間上的聚集,佈局集中式辦公廠房1。8萬平方米,使散落在瀘州市各區縣的聯盟企業得以集中生產。

這裡距離航天火工總裝車間僅有3公里。40攝氏度的高溫下,叢集生產現場還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在其中一家名為億欣機械的企業裡,透過流程再造、佈局最佳化,一名工人可以操作兩臺機床。機床的醒目位置,貼著以黃覺安為首的技術服務保障團隊為他們總結的“上班三不準”“上班三注意”。

航天先進製造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生產現場。

這都是航天火工派駐的技術“天團”帶來的變化。郝宏宇坦言,過去和外協企業都是鬆散的合作模式。航天系統的企業和民營企業在企業文化、思維目標、管理體制、技術要求等方面都有不同。“他們能不能保質保量按進度完成生產任務,一開始我們心裡也打鼓。”

為此,他們提出“黨建引領、技術指導、管理服務、文化輸出”的四維管理模式。“就是由鏈主企業全方位‘跳下水’陪我們的外協企業‘游泳’,帶動他們的成長。”

航天火工機加車間組成了黨員技術服務隊,入駐聯盟為他們帶去精細化的技術指導,開展聯合攻關、能力培育、自動化生產線建設;同時輸出航天先進管理經驗。為了提高效率,他們把原材料出入庫、半成品出入庫、檢驗處外協檢驗組搬到了叢集。“過去我們每家企業要專門派兩個人接送材料、成品送檢,現在聚集到一處,隨時可以用小推車運送。”億欣機械總經理魏文鑫說。

航天先進製造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的生產現場。

特別是下沉的常駐技術團隊,為產品質量帶來極大提升。魏文鑫統計,在服務隊的指導下,某種產品的生產效率提高50%以上。進入聯盟4年來,該公司裝置由20臺增加至70臺,產值由原來的400多萬,增加到1000多萬。“特別是幫助我們最佳化管理流程和工藝路線後,產品任務多了,我們管理起來還更輕鬆。”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一發火工品就是一枚火箭、一艘飛船。”在叢集廠房,處處是這樣的航天文化和航天火工文化標語。在二樓,修葺一新的產業鏈黨委活動室成為員工們學習、休閒的活動空間。

“我們不僅注重產業上的連結,更重視黨建和文化的相互融入,提高聯盟成員的責任感、使命感。”郝宏宇說。就在2019年,航天火工還曾組織聯盟成員單位到西昌衛星發射場觀看火箭發射。

“我們員工現在想到的不僅是吃飽飯,更是為祖國航天事業做貢獻。有了不斷提高技術能力的動力。”魏文鑫。

目前,瀘州航天製造創新聯盟產業鏈黨委已覆蓋24家企業、996名黨員。聯盟企業完成(鏈主)公司90%以上的配套訂單,產值由2018年的2000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1。52億元,為航天事業貢獻了更多的“瀘州造”。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四川線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