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史記》記錄的史料真的是司馬遷編的嗎?《史記》的記載是怎樣的?

那這筆糊塗賬到底應該怎麼算呢?傳統的態度是,《史記》寫得對,老子跟孔子大約同時代,老子的《道德經》是春秋時代的古文獻,和《論語》同樣久遠。另外一種態度則是歷史研究的實事求是的態度。首先是研判司馬遷提供的史料的可信度。大概可以認為,一個史家所掌握的史料,距離他的時代越近、和他自己越有可能有關係的就越可信。根據這個標準來判斷,最接近司馬遷時代的是《史記》記錄的擔任過膠西王太傅的李解。如果李解是李耳的八世孫,倒推回去,用一代三十年正常的時間來算,李耳的年代應該是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也就是戰國的中後期。這個推算剛好可以配合上《老子》(《道德經》)文字中所展示的證據。

了不起的大史學家錢賓四先生(錢穆)寫了四篇關於老子年代考據的文章,清楚地列舉了老子行文所出現的戰國名物和詞語,具體否定了老子生於春秋時代的可能性。而且,老子的行文風格是直白地陳述道理,不只跟《論語》有巨大的差距,甚至也不像《孟子》《莊子》那樣帶著雄辯的意味,反而更接近《荀子》或《韓非子》。結合外部證據與內部證據配合來看,我們今天或許要接受錢穆先生給我們的結論:第一,《老子》的作者應該是戰國人;第二,《老子》的成書很可能晚於《莊子·內篇》。

從戰國的後期一直到漢初司馬遷的年代,這位叫作李耳的人的生平和另外一個歷史人物“老聊“混雜在一起了。而擔任周太史、時代跟孔子接近的老鵬,比寫《老子》的李耳早了將近三百年。不知道究竟經過了什麼樣的過程,或許就是源自《老子》這個書名,李耳被當成了老聊,《老子》這本書的年代也相應地被往前錯置了三百年。

老腳眼李耳相差三百年,一前一後,真正連線的是中國古代南方的隱者文化。早在孔子的時代,南方就有強烈不認同周朝主流價值的傳統。孔子是徹徹底底的封建宗法文化的產物,他出生、成長在封建宗法的核心區域,面對封建秩序敗壞解的時代,他的態度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要盡力去恢復、維持舊有的封建禮法。

《老子韓非列傳》裡說,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但春秋時期楚國沒有苦縣,這個地方原來屬於陳國,戰國時期的公元前479年,陳國被楚國併吞,苦縣才為楚所有。

這又是《老子》的作者不可能跟孔子同時期的一條旁證。不管是陳是楚,相對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各國而言,都是南方,沒有那麼深遠的封建根基。楚在地理上位於邊陲,早在西周建立之前就有了很不一樣的文化傳統,當然不會有各人孔子那種對於封建宗法的情感,更不會有一定要維護它的熱情。

對孔子來說,他不忍心看到自己信奉的宗廟傾頹,寧可用肉身去扮演最後一根支柱。但對許多處在封建宗法邊緣地帶的人來說,他們關心的往往只是這座大廟倒下來的時候會不會壓到自己。

我們用這種方式批判地來讀《史記》,尤其是檢驗《老子韓非列傳》中這筆糊塗賬時,才能夠還原老子創作《道德經》真正成書的時代。還原到戰國中後期的時代,我們再來看老子《道德經》的內容,一方面,他跟莊子的關係絕對不可能是“老在莊前”,而是“莊在老前“;另一方面,用這種方法,還原了莊子和老子對於封建宗法思想的那種嘲弄,從中吸取完全不一樣的智慧。此外,又因為這種態度跟孔子有著絕然的差異,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瞭解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