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中國最穩的地產女王

作 者丨耿康祁

華商韜略出品丨ID:hstl8888

音 頻丨點選小程式邊聽邊看

2004年的一個深夜,從專案老總到設計師,100多位綠城幹部和員工突然接到了一個通知:

“立刻放下手上所有事情,明天下午3點,到重慶報到。”

在綠城有如此號召力的,只能是創始人宋衛平。當眾人星夜兼程趕到重慶,宋老闆才告訴他們新指示:參觀學習龍湖。

五年後,綠城步入巔峰,連萬科都“不再是我們的榜樣”。但宋衛平依然對龍湖心存敬意:

“論造房品質,龍湖是能比得上綠城的唯一競爭對手。”

“龍湖地產月底宣佈破產!”

8月9日,一張關於龍湖的對話截圖在各個地產群裡流傳。人們將信將疑之際,又有兩則重磅負面訊息傳出。

一是龍湖商票逾期的傳言,二是瑞銀集團在8月10日釋出了一份評級報告,質疑了包括龍湖在內的幾家地產公司的現金流狀況,並將其評級由“買入”下調至“中性”。

儘管龍湖和上海票據交易所分別出面闢謠,但8月10日,在港上市的龍湖集團股價依然大跌16。4%,市值一日蒸發246億港元,幾乎跌掉當時一個融創的市值。

投資人不買闢謠的賬,是有環境基礎的。

2021年下半年以來,恆大、融創、綠地、萬達、世茂、泰禾等房企,已經形成了“闢謠接力”。一些負面訊息闢謠後被證實,並不罕見。房地產行業寒冬之下,投資者更多了一份謹慎。

但這次,相信“謠言”和做空的,都撞到了鋼板。

當晚,龍湖管理層即召開會議。創始人吳亞軍現場坐鎮,淡定地向投資人解釋:“今天股價大跌,是市場驚慌導致,企業根本沒出任何狀況”。

除了迴應市場關心的問題,龍湖還在會上宣佈,以55億港元新股增發、35億港元銀團貸款等舉措,向市場釋放信心。

市場反應立竿見影,第二日股價便一度大漲11%,隨後幾天持續攀升。

吳亞軍“一個電話會議”讓龍湖走出“做空”陰影,背後是龍湖地產在經營與財務上的穩健表現。

截至2022年9月末,龍湖集團(00960。HK)累計實現銷售金額1455。6億元,在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榜上位列前十。2021年公司營收2239。19億元,同比增長21。09%;歸母淨利潤238。54億元,同比增長19。26%,是為數不多的雙增房企。

截至2021年底,龍湖綜合借貸為1920。7億元,其淨負債率為46。7%,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 67。4%,6。11倍的現金短債比,在一線地產企業裡,稱得上是一流安全水平。

龍湖的今天,離不開吳亞軍昨日的穩健。

2020年8月20日,央行和住建部為地產企業劃出三道紅線: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現金短債比不小於1倍。

眾多大規模借貸的房企,頓感壓力倍增。而在2021年之前的連續六年,龍湖都處在“綠檔”區,堪稱財務“模範生”。港企恆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在批評內地地產企業頭腦發熱時,也不忘大讚:

“吳亞軍頭腦清醒”。

3月29日,胡潤研究院釋出《2022胡潤全球白手起家女企業家排行榜》,諸多地產大佬身家大幅縮水,58歲的吳亞軍,卻比去年上升兩位位列榜首,以1050億元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女企業家。

1964年出生於重慶合川的吳亞軍,從小性格豪爽,行事風格獨特。

讀書時,吳亞軍文科不錯,但為了鍛鍊邏輯思維,硬是選擇了理科,並考上西北工業大學的導航工程專業。

畢業後,吳亞軍被分配到重慶前衛儀表廠做技術員。但只幹了四年,不安分的她又跨行去做了《中國市容報》的記者和編輯。這份主辦單位為建設部城建司和重慶市建委的報紙,讓吳亞軍接觸到了不少建築行業的人脈。

1993年,29歲的吳亞軍正式下海,開始做建材銷售和裝修生意。

公司資金有限,員工宿舍就是辦公場地,所以員工只能全招女性;午餐常常只有一碗泡麵。但商海的艱辛,反而讓吳亞軍更為堅韌:“不能考慮性別、形象,能拿大刀片就拿大刀片,能拿爆破筒就拿爆破筒。”

不到兩年,吳亞軍和她的團隊就在生意場上闖出了一片天地。1995年6月,與中建科產業有限公司合資成立重慶中建科置業有限公司,她以公司董事長的身份進軍房地產。

2002年3月,公司更名為重慶龍湖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控股方的中建科在多次轉讓股份後,吳亞軍最終在2003年10月徹底獲得了公司的控制權。

進入房地產的第一年,吳亞軍拿到了首個樓盤專案——龍湖花園南苑。

一無開發經驗、二無品牌優勢的吳亞軍,只能靠邊幹邊學來惡補經驗的欠缺。她回憶說:“在簡陋的工棚裡,溫度超過四十度。我們抱著各種專業書籍自學,建築、基礎工程、景觀植物、預結算……每天工作十多小時。”

佔地約16萬平方米的龍湖花園南苑,最終成為當時重慶樓市的標杆。不僅被定為“小康社群”示範工程,甚至許多中央領導來視察,當地政府都會帶著去龍湖南苑參觀。“善待你一生”的廣告詞,也被傳為經典。

吳亞軍與龍湖,成功在重慶地產界打響了“第一槍”。

2000年10月,公司又推出龍湖花園西苑,並創新了板式圍合、樣板景觀,有閣樓戶型和空中花園洋房。這一專案不出所料地再次走紅,重慶市民熬夜排隊搶號,1683套房很快售罄,業內人士感嘆“賣房比賣菜還快”。

志得意滿的吳亞軍因此放出豪言:5年領軍重慶地產、10年影響國內地產。

2005年,吳亞軍如期實現第一個小目標:龍湖以21。2億元銷售額,排名重慶第一。2009年,龍湖地產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吳亞軍以273億元身價超過碧桂園楊惠妍,成為中國女首富。

如今,龍湖已經與火鍋、解放碑等一起成為重慶標誌之一。業主都是奔著龍湖品牌而來,某外省入渝的地產大鱷,甚至在報紙上用半個版面打出廣告:“向龍湖學習”。

在龍湖步入上升期之後,為了讓龍湖保持開放精神,讓龍湖金字招牌不掉色,吳亞軍一直踐行管理上的“去家族化”。

她控股龍湖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花錢讓在龍湖工作的丈夫蔡奎的妹妹去留學。甚至連丈夫蔡奎也逐漸被邊緣化,2007年,雙方以家族信託方式完成財務分割,保證了蔡奎不染指日常經營。

2012年,吳亞軍和蔡奎離婚,蔡奎帶著200億元分割財產離開。在此一年前,吳亞軍就辭任公司CEO一職,由執行董事邵明曉接任。她做了一個分工:“五年內的事情你來看,五年後的事情我去想。”

2019年,吳亞軍帶隊參觀美的,被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和董事長方洪波的關係所打動,誕生了“將來一定要把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團隊,而不是交給家族接班人”的想法。

10月28日,龍湖集團釋出公告:吳亞軍因年齡及身體原因,辭任龍湖集團董事會主席,並由執行董事及CEO陳序平出任。

10月30日傍晚,龍湖集團舉行投資者會議。吳亞軍、新任董事長陳序平、CFO趙軼一同現身參會,迴應了投資者的疑問。

在會上,吳亞軍解釋了自己辭任的理由——其實從2021年7、8月份開始,陳序平已經開始執掌公司大盤面。而三季度以來龍湖的銷售已經開始回正,而且年內到期的債務都已經還清,明年到期的也在提前計劃準備。

▲新任董事長陳序平(左一)吳亞軍(左二)

因此,在吳亞軍看來,自己的辭任,正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

對於龍湖的未來,吳亞軍給公司、行業和資本市場留下了一句話:“這不是一個創始人的離開,而是一段光明又美好的開始。”

吳亞軍率領的龍湖,一向以謹慎剋制知名。但宋衛平曾評價她“是一個有宏圖大志的人,有著不輸男人的非凡膽魄和堅定信心”。

這一點,在龍湖發展的兩次關鍵決策上,都有鮮明的體現。

2005年,龍湖高層之中產生了一次大分歧:穩居重慶,做地區龍頭的“西南王”;或是北上北京、再佈局全國。

吳亞軍及其支持者認為,進軍北京對於龍湖全國化意義重大。且在一線城市區域聚焦佈局,也會提升龍湖在資本市場的價值。

作為一個實幹型的企業家,吳亞軍果然帶著一批高管,揮師北上。一口氣在北京順義拿下兩塊地,開發了龍湖灩瀾山、龍湖北京香醍漫步兩大名盤。2007年,兩個樓盤開盤當日就售出90%以上,銷售額重新整理了龍湖12年的歷史記錄。

兩個專案的成功,讓龍湖迅速打響了全國知名度,當年銷售額首次突破100億元。併為兩年後的上市,提供了紮實的業績基礎。

2013年7月,一份名為《堅定戰略,假以時日》的六千字長文流出。這是吳亞軍的內部講話,背景是公司上半年銷售資料持續下滑,吳亞軍形容為“餓著肚子趕路,頭上有飛機炸彈,身後有追兵”。

這個比喻,帶著濃厚的“任正非危機講話”風格,而此時的龍湖,因為兩年前的一次冒險,也確實陷入了相當程度的窘境。

2011年,樓市調控全面收緊,住宅開發的黃金十年一度終結。也是這一年,吳亞軍決定將商業地產作為集團轉型的戰略目標。有高管勸她不要走這條路,提出龍湖住宅業務會因重心轉移而萎縮,甚至一些國際投資機構,也擔憂龍湖是否會就此沉寂。

吳亞軍對此卻非常堅定,她認為,一二線城市中心的土地價格正在節節攀升。“我們搶著去買市區地塊只會成為‘地王’,以龍湖的身板來看,很快會死掉。”如果以低價拿下大體量的近郊土地,只建住宅顯然不現實。“控住宅規模、持商業地產”,成為新的選項。

但這一轉向並不容易。當時中國每年的購物中心以300家的速度增長,以至於重慶、瀋陽等二線城市在建的商業地產專案,比倫敦還要多。

幸而,龍湖早有經驗。

在2003年,就透過收購的重慶觀音橋區一個爛尾專案,完成了“北城天街”的商業地產實踐。

這一專案,遵循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被提出的TOD模式,特點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以400-800米為半徑建立中心廣場。透過對交通和空間的一體化規劃及開發,實現辦公、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多重用途。

一開始,北城天街經營慘淡。這使吳亞軍陷入了深深的焦慮,甚至一個人悄悄揹包去購物體驗考察。專案人員也將華潤、萬達、新鴻基、太古等知名購物中心跑了個遍。看到好的地方,就引入進來,以至於北城天街專案年年調整,月月改善。

不斷最佳化運營的北城天街,幾年後有了起色。2009年,其全年租金收入超過1。2 億元。2011年,北城天街實現了單日最高客流量20萬人次,達到國際行業標準,並帶動觀音橋商圈成為重慶第二個“百億商圈”。

▲重慶觀音橋“北城天街”

當時,快時尚品牌ZARA曾計劃將入駐首站選在北城天街,因裝修補貼問題憤而離去,轉投另一商區。但在龍湖地產的精細化運營下,北城天街蒸蒸日上,離開的ZARA幾年後,選擇了轉身迴歸。

因此,吳亞軍堅信龍湖商業地產的潛力:“我們已度過了最困難關鍵時期,雖還要三四年乃至十幾年,繼續完成商業佈局。但光明的前途、未來的路徑,我們已瞭然於胸。”

戰略捋順後的龍湖,2014年就實現了銷售額的再次攀升,2017年突破千億;並以國內TOD模式先行者和引領者的身份,畫出了企業增長的第二曲線。

2021年龍湖商業租金收入增長40%至81。5億元,跑贏萬科的同時,也遠超中國商業地產百強企業28。7億元的收入均值。被稱為“中國首個TOD垂直城市樣本”的龍湖光年,最近傳出一知名企業豪擲4。99億包攬下半棟樓,重新整理重慶樓市單筆交易金額紀錄。

截至6月底,龍湖開發TOD專案約80個。“天街”品牌、與城市共生的地標商圈及近20年的開發運營能力,已成為龍湖商業地產無往不利的“三板斧”。

吳亞軍不怕冒險,但從來不是一個賭徒。

2009年上市前,有投資人問吳亞軍:龍湖先做大還是先做強?吳亞軍的答案是:先做長,再做強。在創業早期,吳亞軍就認定:“一個內功修煉不夠的人,拿著一把寶劍,不但發揮不出效力,還有可能傷了自己”。

產品口碑和財務自律,成為龍湖內功修煉的“兩大支柱”。

龍湖南苑上市後,吳亞軍曾在售房宣傳單上,把一些設計缺陷和周邊環境不足羅列出來,供業主參考。這一做法,讓業內群嘲她是“生胚子”,龍湖高管也很不贊同。但吳亞軍說:“要站在業主的角度思考問題,業主買房,最想知道的是什麼?是房子的缺陷!”

為了呈現最佳的細節,吳亞軍往往親自上陣監督。

北京的第一個專案龍湖灩瀾山,吳亞軍指示員工一遍又一遍地推倒一處社群水景欄杆,最終敲定了令她滿意的階梯式觀景臺方案。龍湖香樟林別墅專案開發時,為了幫助研發人員、銷售人員、工程管理人員親身理解別墅生活,她甚至組織員工專程去加拿大一個著名別墅區住了半個月。

龍湖自創的“物業管理2578條軍規”,更是從物業人員主動幫業主按電梯的服務,到秋葉掃成“心形”、“welcome”的小創意,無所不包。

一次,萬科高管來參觀龍湖,在門口換拖鞋時隨手脫下了皮鞋。當他出門時,卻發現皮鞋不僅被擺正了,而且調轉了方向,方便出門時直接穿上。細緻到如此程度的物業服務,讓他直呼“可怕的龍湖!”

極致的產品追求和服務管理,讓龍湖物業成為業內響噹噹的品牌。也無怪乎,綠城光包機就花費66萬元,大費周章地去重慶向龍湖學習。

在經營戰略上,吳亞軍主張“做公司就像騎腳踏車,騎得慢而不倒比騎得快更難,因為那需要更多風險平衡。”

2000年,龍湖在重慶打響後,不少地方的領導主動丟擲“橄欖枝”。比如大連市政府就曾提出,只要龍湖願意來,就在最大的城市廣場劃出一片最好的地給它。

但吳亞軍拒絕了“誘惑”,她認為龍湖的“內功修為”還不夠,不能盲目擴張。

這與吳亞軍的做事性格分不開,她的朋友圈暱稱叫“阿袪”,就是警醒自己保持祛魅與謙虛。宋衛平則評價她“大勇若怯”。

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市場低迷、房企“錢荒”、龍湖也被迫延期上市,一系列撞上“冰山”的惡果被吳亞軍看在眼裡。一位金融機構管理風險的前輩對她說:“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那一刻,再去調風險已經來不及,一定要在沒看到的時候有所應對”。

此後,吳亞軍時常思考:有沒有我們看不到的冰山,我們要撞上怎麼辦。也因此,龍湖從百億到千億元,不緊不慢花了10年。它堅持不拿地王,也不熱衷於大舉收併購。佈局上只有68座城市的龍湖,也是TOP10房企裡最剋制的。

在財務管理上,吳亞軍更是嚴苛級別的自律。

2013年,在龍湖最困難的時刻,面對質疑的吳亞軍堅持不借信託等高成本的“貴錢”,她並不認為這是清高或刻板。“沒有財務紀律就沒有財務健康,遲早走向死亡之路。房地產是個高槓杆行業,但過度借貸和承擔過高利息,一定會讓企業‘揹著棉花包下水越背越沉’。”

歷史上,龍湖的資產淨負債率極少超過60%,被譽為中國民營房企裡“最後的堡壘”,這得益於吳亞軍定下的75%負債率上限。“三道紅線”下發一週後,吳亞軍在內部信裡自豪地宣稱:自律,所以自由。由於過去對自己的殘酷,龍湖獲得了今天的戰略機動空間和戰略主動權!

這位“地產女王”,以其自律帶領龍湖一路做長做強。她卻保持著“不簽名、不上鏡、不接受採訪”的低調,被人問起時,吳亞軍總是淡淡地迴應:

“我就是一個做事的人。”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影片號】·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 歡迎關注創牌者【影片號】·

THE END

歡迎

【星標】華商韜略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陳斯文 責編:周怡

美編:劉彥潮 運營:那日蘇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