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宋朝時期的好漢們為什麼都喜歡吃二斤熟牛肉?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引言

:《水滸傳》中的吃戲戲份可不少,好漢們行走江湖打尖住店離不開吃,三五好漢聚到一起也離不開觥籌交錯。

在好漢們的餐桌上酒永遠是第一位的寵兒,無論是茅柴白酒,還是村中佳釀,有酒就行。

好漢們喝酒從來不幹巴巴地喝,白酒的最佳伴侶是牛肉,熟牛肉,最好是二斤,用手把來吃,這樣才顯得豪邁。

小的時候,無論是看《水滸傳》原著,還是相關電視劇,都對他們的生活嚮往不已。

那麼在一千年前的大宋,好漢們吃上二斤熟牛肉的願望是否能夠輕易實現呢?

一、 在農耕社會,牛是保護動物,大宋也不例外!

中國古代社會以農耕為主,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

對於農民耕牛是比較親密的生產夥伴和生產資料。對於國家來說耕牛是維護國家穩定和富庶的重要戰略物資。

所以在我國古代,耕牛都是極其珍貴的。吃牛肉更是讓人不敢想的事情, 商周時期,只有天子才能隨意地吃牛肉。

在周天子的菜譜(也就是所謂的八珍)中就有三道與牛肉有關的菜:搗珍、漬和熬。

至於其他人想都不要想,即使貴為諸侯也要受《禮記》中

"諸侯無故不殺牛"

的限制,除了天子食用外在祭祀中牛也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漢代,農業進一步發展,在農耕方面,出現了“二牛抬槓法”的耕種方式,牛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了,國家透過立法來禁止人們殺牛。

《淮南子》中說:"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

,無論什麼原因,殺死牛都要償命,即便你是牛的主人也不可以。

在漢代及其以後的一段時期,耕牛都是作為墾荒和屯田的獎勵存在的。

在古代耕牛是極其寶貴的資源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社會動盪不安,但是保護耕牛的制度依然被延續了下來,史書記載

:非宗廟社稷之祭不得殺牛,犯者皆死。

唐代對於耕牛的保護依然沒有鬆懈,

"官私馬牛,為用處重,牛為耕稼之本,馬即致遠供軍,故殺者徒一年半"。

在唐宣宗時期,他甚至下過這樣的詔令:

大中五年正月一日巳後,三年內不得殺牛,如郊廟享祀合用者,即與諸畜代。

此時,在上流社會出現了牛車,坐牛車一時之間,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值得注意的是,文獻記錄中這一時期吃牛肉的大有人在,大詩人李白就曾經作詩“烹羊宰牛且為樂”,估計是詩仙同志酒喝多了,把違禁的事情說了出來。與李白同樣有名大詩人杜甫在飽餐了一頓牛肉後,腹脹而死。

到了宋代,官方法律明確規定:

"故殺官私馬牛者,請決脊杖二十,隨處配役一年放。殺自己馬牛及故殺官私駝騾驢者,並決脊杖十七"

。到了真宗的時候又下發了一道詔書:“自今屠耕牛及盜殺牛,罪不至死者,並繫獄以聞,當從重斷。”

在唐代的墓葬中牛車的圖案

無論是殺死別人的牛,還是殺死自己家裡的牛,雖然不致死,但都逃不了一頓板子。

即便是元代也是禁止殺牛的,元朝法律規定,私自殺牛要杖責一百。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也是犯罪行為:“

故意殺死他人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馬牛的,杖一百。耕牛傷病死亡的,不報官府,私自開剝,笞四十。

明太祖朱元璋在起義之前,就曾經偷偷殺死過別人家的耕牛吃肉,但是到了他主政之時,殺牛依舊是犯法的。

到了清代,《大清律》沿襲《大明律》稍做改動:“

凡私自宰殺自己馬牛者、杖一百;駝、騾、驢,杖八十。筋、角、皮張入宮。誤殺及病死者,不坐。"

這一時期,對於殺牛的問題稍稍加以放鬆,誤殺牛就不在追究範圍內了。

其實,不單單是古代社會限制殺牛,即使是我們生活的當代社會,也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漸開放殺牛許可權的。也就是說平民百姓歷經了兩千年之久,才實現了吃牛肉的自由。

二、 宋代,”禁止私自殺牛“和”牛肉稅“並存的時代

上文我們說過,在宋代殺牛是一項重罪,在公元1004年,宋真宗規定”

宰殺耕牛之人配千里,徒三年。知情買肉興販者徒二年。

“這條法令不但對殺牛的人規定了處罰,甚至對買牛肉的人也做出了處罰。

到了公元1131年,宋高宗又下了這樣的詔令:

"越州內外殺牛、知情買肉人並徒二年,配千里。立賞錢一百貫。"

不但加重了對買牛肉人的懲罰,還增加了獎賞舉報者的內容。

據不完全統計,

在宋朝統治的三百多年裡,朝廷先後下發了五十多道禁止殺牛的聖旨,宋朝先後共有18位皇帝,平均每位皇帝三道。

這一方面說明,皇帝對於牛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殺牛存在屢禁不止的現象,試想,若是坊間沒有殺牛、吃牛現象的存在,那麼統治者幹嘛一再強調禁止殺牛呢?

確實,宋代確實存在著殺牛、賣牛肉、吃牛肉的現象。據《宋會要·食貨志》中記載,宋真宗時期,從洛陽到開封的途中,

"鬻牛肉者甚眾"

。南宋名臣胡穎的《宰牛當盡法施行》也提到:”

牛之為物,耕稼所資……自界首以至近境,店肆之間,公然鬻賣,而城市之中亦復滔滔皆是。小人之無忌憚,一至於此。"

這都反映出了當時人們不顧禁令,公然售賣牛肉的現象。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一現象屢禁不止呢?

在當時社會,上等的食材是羊肉,但是羊肉的價格貴得離譜,只有士大夫們才吃得起。牛肉則不然,在當時的社會,儘管牛很寶貴,牛肉卻很低下,早已經不是“天子”和貴族餐桌上的寵兒了,加上儒家重視農耕,在這樣思想的灌輸下,士大夫堅信人們不應該吃牛肉。

下層百姓可不管,填飽肚子並且吃得好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在下層社會吃牛肉還是很流行的。

還有一方面原因,《宋會要》中有這樣的記錄:

蓋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二三百斤,肉每斤價值需百錢,利入厚故,人多貪利,不顧重刑

。一

頭活著的牛才值五千到七千元,殺了買肉能得到兩到三萬的收益,一頭牛的價錢翻了幾翻,

在這樣暴利的驅動下,總會有人鋌而走險去經營。這種狀況就好比古代販賣私鹽的人的心理,有些事情,只要有足夠的利益,就會有人去做。

對於殺牛一事,統治者一方面明令禁止,另一方面卻堂而皇之的開始收起了“牛肉稅”,就這樣兩件看似矛盾的事情“互不侵害”地存在了很多年。

直到宋仁宗天聖九年,山東萊州知州張周物上書仁宗皇帝:“官禁屠牛,而州場稅膀有收算之文。”在他把這個矛盾捅破了之後,宋仁宗也不好再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他下詔廢除了牛肉稅。

牛肉稅雖然被廢止了,但是吃牛肉的事依舊在偷偷地進行……

三、 說一說《水滸傳》中的吃牛肉

《水滸傳》中的好漢們為什麼會頻頻吃牛肉呢?我想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方面,《水滸傳》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從宋江起義故事流行到《水滸傳》成書經歷了幾百年的時光,在這幾百年中記過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水滸傳》。

在元雜劇的水滸故事中,好漢們是不吃牛肉的。就好比《黑旋風雙獻功》這齣劇裡,李逵就曾吃過一罐子羊肉泡飯,二沒有提及牛肉。

同時代的作品《李逵負荊》中,冒充宋江強搶民女的魯智恩就曾說“老王,我那山寨上有的是羊酒,我教小僂儸趕二三十個肥羊,抬四五十擔好酒送你。”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元雜劇裡,好漢們吃的是好吃的羊肉,而不是什麼牛肉。

很可能《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覺得好漢們吃軟弱的小綿羊會使他們變得軟弱失去豪氣,所以在創作過程中就把羊肉變成了牛肉。在整體效果上,只有吃了牛肉的好漢們才能配得上倒拔垂楊柳、打虎、搬石獅子那樣牛一樣的力氣。

另一方面,據筆者統計《水滸傳》中出現的吃牛肉場景有十二處,在這些場景中有如下共同特點:

有九次是發生在偏僻村落的小酒店之中。像阮氏三兄弟生活的石碣村,吳用和三阮兄弟兩頓飯一共吃掉了十多斤牛肉。;武松上景陽岡之前也在小酒館中飽餐了一頓牛肉;可惜魯智深在五臺山下的小酒館中沒有吃到牛肉,並不是沒有,而是賣完了。

有兩次是在富戶地主家所吃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到史家村收了史進為徒後,史太公拿牛肉款待了他;魯智深路過桃花村的時候,劉太公也是用牛肉款待。

還有一次是在大名府的一座酒樓裡,石秀在法場附近的一個酒樓上在等待盧俊義出現的時候,要了一份牛肉。

從上述資料中不難發現,好漢們吃牛肉的地點主要集中在鄉村之中,在上文中我們說大城市尚且有賣牛肉現象,就更不用說天高皇帝遠的農村了。

結語:其實很多梁山好漢們都是出自草莽之間的,上梁山之前他們的活動軌跡很單一。主要是在縣鄉一級的地方活動,在這些地方吃到牛肉的機率還是很大的。

只有那些出身較好的好漢才很少吃牛肉,像柴進本人在家兩次招待客人,一次是招待林沖,一次是招待宋江,這兩次宴席都沒有提到牛肉。即使是小地主的史進,在過節給少華山的三個頭領送的禮物也是三腔羊肉。宋江和戴宗、李逵在江州的酒樓飲酒,出身低微的李逵想吃牛肉,結果沒有,最後只好吃羊肉。

也許只有下沉到鄉村的小酒館,好漢們二斤熟牛肉,一壺白酒的願望才容易實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