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中國電熱毯溫暖歐洲寒冬:有人收穫8個漲停,有人24小時趕工

他決定下個月回德國時,什麼都可以不帶,但一定要裝條電熱毯。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劉哲銘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股民們又見證了一次魔幻時刻——在A股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再次打響3000點保衛戰時,

一家取暖業務相關的上市公司,卻在12個交易日裡收穫了8個漲停板。

10月13日,成都彩虹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彩虹集團”)再次迎來漲停,股價報收41。99元/股。事實上,9月20日至今,彩虹集團最近12個交易日收穫8個漲停,累計漲幅高達113。15%。

彩虹集團產品主要是電熱毯、電熱暖手器等家用柔性取暖器具。不久前結束的成都世乒賽團體賽上,組委會給每位歐洲友人送了一份特殊的伴手禮——彩虹牌電熱毯。這種看似“奶奶輩”的物件,因俄烏衝突帶來的歐洲能源危機,在寒冬來臨之下,成了出口歐洲的“熱銷貨”,也成為推高彩虹集團股價的利好訊息。

頗具戲劇性的是,出口業務對彩虹集團利好並不明顯。即便該公司早在9月22日就釋出了澄清公告稱,“公司的電熱毯產品以國內市場為主”“今年取得了一些電熱毯出口訂單,但是總體金額小,對公司收入未產生實質性影響”。但股民卻不管,彩虹集團股價依然逆勢飄紅。

在德國定居的華人王斌雖然也不理解彩虹集團的股價為什麼會上漲得如此誇張,但他對今年冬天的嚴峻形勢深有感觸,因為需求是沒有水分的。

“現在,歐洲的燃氣和電都大幅漲價,耗電相對小的電熱毯真的賣瘋了。”在歐洲各地,王斌身邊的朋友以前根本不知道電熱毯這種產品,但今年幾乎都在囤貨。

一條原本售價20歐元的電熱毯,已經漲到50歐元左右

,有人不止用上了電熱毯、取暖器、熱水袋,還買了電熱背心。

行業裡的人,往往更早感受到“寒意”。

寧波艾伏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波艾伏”)總經理劉繼文比王斌早6個月感受到取暖需求上漲的趨勢。今年6月,寧波艾伏整體訂單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直到現在,阿里國際站上,還有客戶在跟寧波艾伏下單。

在工廠加班加點趕工的劉繼文可能不知道,一些歐洲年輕人在社交平臺上掀起了一股“感謝電熱毯”浪潮,有人說,這是歐洲能源危機帶來的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中國電熱毯製造商生意興隆。

彩虹集團第八個漲停這天,王斌看了眼柏林的溫度,已經降到個位數:5℃。他決定下個月回德國時,什麼都可以不帶,但一定要裝條電熱毯。

半年下訂超去年全年

“今年比較反常,往年歐洲客戶最晚在4月份就確認訂單了,因為他們的緯度比較高,9月就開始冷了。但是今年直到現在還在下單,即便11月交貨,客戶也能接受。”劉繼文介紹。

這一切,源自歐洲暴漲的天然氣及電力價格。

德國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已經從2021年下半年的6。83歐分/kWh漲了三倍多,目前已達到了21。75歐分/kWh。德國居民電價也高達40歐分/kWh以上。

英國官方預測的最壞情況是,到2023年1月,家庭支付的平均年化電費將超過4200英鎊(3.4萬元人民幣)。

天然氣價格也傳遞至電力市場,歐洲電力現貨市場EPEX今年的價格已經遠高於去年同期水平。今年8月,法國2023年交付的基本負荷電價達到了1130歐元/兆瓦時,這也是歐洲歷史上電價首次超過了1000歐元,同比去年電價漲幅超過1000%。

電熱毯等低耗能的取暖裝置等成了經濟實惠的選擇。英國床上用品網站Sleepseeker已經將電熱毯作為首頁的推薦商品,該網站發言人算了筆賬:電熱毯是一般電暖氣所需費用的1/16,還有一些能耗更小的電熱毯宣稱整夜使用只需花費1便士。

晚上10點,工廠的人們依舊在崗位上,一天下來,寧波艾伏的合作工廠,一條流水線能生產500~2000臺不同型別的取暖器。最近這樣的工作節奏在慈溪已經成了常態,

為了趕訂單,有的工廠甚至進行了24小時三班倒生產。

慈溪市是我國取暖器生產基地之一,出口量佔到全國三成。在這裡,如果生產電暖器缺少某個配件,能迅速找到其餘20多家補充的供應商。其地處東海之濱,杭州灣南岸,東離寧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因地理位置與產業帶優勢,慈溪與青島、順德並稱中國三大家電生產基地。

當一臺取暖器完成最後檢測環節後,就將被裝入停在工廠外長15。8米的貨車裡,只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路程,這臺取暖器就能抵達寧波港。如果是快船,再過20多天就能到達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港。

“其他私家小轎車基本不會去最右側車道,因為大貨車比較多。”劉繼文形容這條高速的忙碌程度。

慈溪海關資料顯示,今年1至8月,慈溪取暖器出口33。5億元,同比增長26。3%,其中出口歐盟15。3億元,同比增長55。2%,較往年同期相比,出口歐盟的取暖器銷售季節預計將延長一個月左右。

不僅是慈溪,義烏、佛山只要與取暖關聯的行業今年都在翻倍增長。

據《人民網》報道,一名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28年的商家今年接到了很多歐洲的保暖產品訂單,雖然其經營的產品以出口為主,但往年來自歐洲的客戶鳳毛麟角。一款小巧的白色取暖器在今年9月賣了1萬多臺,是2021年同期的2倍,增量大部分都來自歐洲。為了應對此次歐洲“採購潮”,義烏市場官方網站chinagoods平臺甚至將開展取暖商品的專區活動。

海關資料顯示,1~8月,義烏市出口保暖用品,包括空調、熱泵、熱水器、電熱毯等共計1。9億元,同比增長41。6%;6月至8月,佛山向歐盟出口電熱水器、電熱毯、電暖器等供暖裝置0。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4。4%。

據海關總署公佈的進出口資料,今年1月,歐盟27國進口中國電熱毯數量達18。9萬條;

7月,這個數字變成了129萬條,環比增長近150%;8月,歐盟又從中國進口了140萬條電熱毯。

歐洲人正在靠東方製造的溫暖度過寒冬。

“冷靜一點”

按照劉繼文的經驗,以往的生產節奏是4月歐洲已經下訂結束,10月份不會再做歐洲的訂單了,開始生產日韓或者國內的取暖器訂單,但今年的生產節奏已經全變了。

“歐洲的客戶一定要趕上今年這個行情,很急,他們也擔心錯過冬天的銷售旺季。”劉繼文表示。因為趕時間,今年除了海運外,有客戶選擇走鐵路運輸,甚至有個別走起了空運。

的確,歐洲的銷售市場也在和冬天到來的倒計時賽跑。Euronews援引市場情報機構GFK的資料,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德國購物者購買的取暖器數量增加了35%。

而英國家電商店Lakeland表示,今年電熱毯的銷量達到了過去的13倍。

劉繼文記得一個烏克蘭的客戶由於時間緊張,在阿里國際站上確認過劉繼文公司的資質後,直接下了5個集裝箱的取暖器,“今年很多取暖器訂單都不用寄樣品,都是直接下單,下得很急。不看樣品就下單,這在以往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過,在火熱的行情裡,劉繼文建議不要過度樂觀:“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說,目前來看沒有產生什麼實質性的長遠性的影響。他只是一個短期利好,這個冬天,歐洲是不是會持續很冷?這是一個機率性事件。天然氣的供給危機是不是將持續?這些我們也說不準。突然的利好在很多行業都會出現,就像之前的口罩也一樣,我身邊有朋友因為口罩生意一下子賺了很多錢,但也有朋友因為供給過剩虧了很多錢的,所以說應該還是冷靜一點。”

以德國為例,雖然面臨天然氣與電價的上漲,但根據德國網路署的資料,目前庫存足以確保德國在一切天然氣進口皆中斷的情況下覆蓋近三個月的用氣需求,按過往取暖季的消耗計算,目前的儲氣量足以確保至明年2月末的需求。

德國今年冬天不存在實際的缺氣或天然氣配給供應風險。

而據介面報道,在德國能夠擠上銷量榜的電熱毯是德國本土的Beurer品牌、美國的Dr。 Watson品牌和中國的殼品牌Medisana。所有德國連鎖超市之中,除了本土的Beurer品牌之外並未有任何電熱毯銷售。

“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講的話,現在需要思考的是怎麼樣能把產品做到更高能效,更環保,更安全,這也是客戶和市場在長期關注的事。”劉繼文認為。

一個產業可能因為偶然的機遇爆發,但風口過去後,最終還是要回歸本質。

參考資料:

《親歷德國能源危機:這十個問題你要知道》,介面

《被歐洲人買爆的中國電熱毯,真有那麼火嗎?》,三聯生活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