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知勝大咖】太極駕到,遇見老字號湖南省糧票的前世今生與今生

前不久我從一個老筆記本的紅皮封套裡無意中翻出了幾張舊糧票,有面額為“一市斤”、“三市斤”、“五市斤”的全國通用糧票和“一市兩”、“一市斤”、“半市斤”的湖南省糧票。看著它,不禁想起了我對那個曾因物資匱乏而盛行的票證年月的記憶。

糧票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最發行的票證之一,它分為全國糧票和地方票兩種、有從“一市兩”到“十市斤”不等的各種面額。顧名思義全國糧票可在全國各地通行使用。如去外地出差必須去糧食部門辦手續換取全國糧票,方保外出不餓肚子。地方糧票僅在發行地範圍內使用,所以,有人稱全國糧票為“滿天飛”、地方糧票為“團團轉”。

1982年5月初,我去廣東省汕頭市出差購貨,擬去往返一週時間,沒想到單位的必須品有兩樣斷貨,對方說,再等兩天,保證有貨。思來想去,來一趟不容易。本地沒有賣就決定等兩天。可為難的是的身帶的全國糧票不夠用,獨處外地,舉目無親,借都借不來,沒有辦法,只有自己勒緊褲帶撐著。本來計劃一天吃一斤飯的,只得減量一天吃七兩了。因為那時有鈔票沒有糧票也買不到吃的,各地都一樣。無理可說。所以人們才稱糧票為“第二貨幣”。

不僅僅是糧票,後又生出五花八門的各類票證,大到布票,小到肥皂、火柴票,涉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然而,歸納起來,通常是分為“吃穿用”三大類。吃喝的有;購糧證、糧票、肉票、鹽票、糖票、豆腐票等等;穿戴的有:布票、棉花票等等;日用的有肥皂票、煤油票、火柴票、購煤本等等。另外,還有用於高幹、嬰兒、產婦和病人的特需票證和多在春節額外供應的節票等專用票證。各種票證的大小、面值和計量單位都是各不相同的。

在那個票證盛行的年月,票證作為計劃經濟時期的特殊產物,漸漸成了人們生活所需的一種保障,凡是人們的生活必需用品都是憑票限量供應的。只有錢,沒有票證,想買回自己需求的物品是根本行不通的。民以食為天。那時就是口糧都是區別於大人、小孩、學生、工人、軍人、男女等不同年齡、性別和不同職業按人、按月定量供應的,小孩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去糧食部門辦手續按規定給予遞增。記得小時候,我一家六口人(父母和我四兄弟)一月オ百餘斤口糧,根本不夠吃,面糧店是隻憑購糧證上的定量供應,不可能格外開恩一次多賣你幾斤大米。而且,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買口糧米都還要搭配紅薯或紅薯絲。所以,我小時候常常跟著哥哥去山上拾雷公菌,摘野果子吃,或者下塘抓蝦螺絲。

撫今追昔,滄海桑田。回想那段物資稀缺的“票證時代”,有人這樣說過“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方寸紙片,蘊藏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豐富內涵,濃縮了共和國那段坎坷歷史,記載一座城市從計劃走向市場的艱難軌跡。”而今,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大發展,刷卡消費已成為時尚,促進了市場的大繁榮。曾經五花八門的票證早已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曆程。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折射出的正是幾十年社會結構深層次的偉大變革,也讓我們懂得了,社會大變革必將推動時代的大變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