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聚焦高質量發展丨“老國企”自主創新破難題 深化改革有效啟用“新青春”

新華網哈爾濱12月7日電從1953年一路走來,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一重)始終堅守重大技術裝備產業鏈“最上游”,為國家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設提供關鍵成套裝置和基礎材料保障。近年來,中國一重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升製造能力,突破了一個個“卡脖子”難題,為完善我國工業體系建設作出巨大貢獻。尤其是新涉足的風電新能源全產業鏈已經基本形成,成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並透過深化“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讓“老國企”煥發“新青春”。

進軍市場“老國企”主動擁抱新產業

走進中國一重,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一重在不斷攻克和解決重大裝備“有無”問題中,形成了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市場需求為主的開放式技術創新體系,累計為國家開發研製出421項新產品,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75項,為各行業提供機器產品近600萬噸,保障了國防安全、科技安全、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

70年後,這裡的生產場景依舊熱火朝天,不同的是,一股新產業的勁風,迅猛襲來。

在中國一重龍申(齊齊哈爾)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技術工人們正在組裝風力發電機的機窗狀態檢測裝置。2021年4月,齊齊哈爾市和中國一重集團聯合打造的齊齊哈爾風電葉片製造園區專案開工建設。2022年5月25日,長76。6米、重17。5噸的首支風電葉片在園區成功下線。

中國一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說,首支風電葉片的成功下線,標誌著中國一重基本形成了覆蓋技術研發、裝備製造、風場建設、運維服務等全產業鏈體系。主機(電機)年產能可達到600臺,風機軸年產能可達到840根左右,柔塔(鋼塔)和混塔兩個類別的年產能可達到200根。

作為中國一重創新發展的見證,風電葉片製造專案不僅可以增加企業的利潤,還將全面提升齊齊哈爾市及周邊地區的新能源技術裝備製造及配套能力,形成具有區位優勢的現代能源裝備產業叢集。

自主創新 突破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

如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與封鎖,把企業優勢轉化為國家競爭力和全球產業話語權?這要從一個“倒立的茶壺”說起。

在中國一重生產車間內,一個巨型的鋼錠正在15000噸水壓機上淬火鍛造。中國一重首席技能大師劉伯鳴緊盯著一個像倒立茶壺一樣的大型鍛件,不斷用手勢指揮著錘頭下壓的力度。這就是中國一重專為國產核反應堆冷卻劑主泵打造的不鏽鋼鍛造泵殼,它的生產成功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鑄造泵殼的質量問題,而且最大限度地減小了鍛造餘量。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求不來,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中國一重技術中心總經理聶義宏說,中國一重要始終站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品壟斷的第一線,實現我國系列重大技術裝備“從零到一”的跨越。

近年來,中國一重堅持在破解“卡脖子”難題上下功夫,建立起核電大型鑄鍛件聯合研究中心和重型高階複雜鍛件製造技術變革創新研究團隊。設計、製造了72項首臺套新產品,開發了94項填補國內空白的新技術,解決了8項“卡脖子”難題。實現了1000MWe級核電機組常規島整鍛低壓轉子國產化,以及我國三代核電核島一回路主裝置及常規島主要大型鍛件全部國產化,承擔了“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的全部製造任務。研製成功國內首支調相機轉子,打破了外企壟斷,實現了國產替代進口。

如今,中國一重已發展成為中國核電裝備的領導者、國際先進的核電裝置供應商和服務商。

深化改革 “百名人才工程”啟用“新青春”

2012年,中國一重經濟效益開始下滑。2016年5月,中國一重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依靠“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破局,形成了“幹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的發展環境,專門實施了“大國”和“首席”兩個系列“百名人才工程”。

受益於“三項制度”改革,2020年,中國一重中型裝備製造廠缸塊班高階技師遲海晉升為“中國一重首席技能大師”,併成立了“遲海工作室”,不僅每月薪酬補貼多拿了3000元,而且透過開展技術攻關,產生了50多項科技成果。

改革,讓中國一重在崗職工由10962人減至8000多人;管理人員和輔助生產工人大幅精簡。比學習、比創新、比貢獻……中國一重成功實踐科技人才創新動力機制,設立創新活動室152個,凝聚創新人才3000餘人,完成攻關專案3500餘個,累計創效近7億元。

2021年,一重集團深化改革三年行動31項任務全部完成,各項經濟指標再創新高。

中國一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說,未來,中國一重將緊盯用人市場化、產品市場化、科研市場化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由過去試點式的、區域性的制度創新向系統化、整體化制度設計轉變,解決體制機制障礙,全力加快轉型升級,構築發展新優勢,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文字:梁冬 才萌

統籌:管建濤 顏秉光

攝影:王建威 唐鐵富

海報:史峻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