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十二諸侯年表》中的14個國家,你知道哪些國家的國家最多嗎?

(沒錯,司馬遷《十二諸侯年表》,竟記載了“14個”國家。)一、我的觀點,《十二諸侯年表》的春秋十四國中(周、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周、魯不該算入,所以14-2=12。概括一下就是“殊魯論”;除了這個觀點,還有“殊吳論”、”殊秦論“、“數字虛指等”,以下依次說明。1、殊吳論唐朝史學家司馬貞(679年—732年)在給史記作注時,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原因:賤夷狄不吳,又霸在後故也。不數而敘之者,闔閭霸盟上國故也。意思說吳國在春秋是夷狄,又最後稱霸,所以不算。這種說法問題是,是司馬遷在《天官書》稱“秦、楚、吳、越,夷狄也”,如果說吳國不算十二諸侯,那麼秦、楚也不算,數目更對不上。

2、殊秦論。學者翻看十表第三的《六國年表》,也記載了6+2=8個國家,其中明顯周、和秦不算在其中,加上戰國末期秦始皇統一天下,所以說不應該把秦國算入其中。殊秦論表面看起來很對,因為秦國最強大,也有《六國年表》的例子;但問題是,《十二諸侯表》是春秋時候發展中的秦國,而非戰國變法後的強大秦國;此外,如果秦國特殊,司馬遷列表時候,為什麼不像《六國年表》一樣把秦國列在表頭?3、殊魯論。這是我同意觀點,有兩大重要原因,我們後文詳說。4、數字虛指。一部分專家認為“十二”在漢代有特殊意義,故司馬遷《史記》中有十二本紀;為了對應,春秋時雖諸侯眾多,司馬遷也列表了十三個,但只稱“十二”,這只是一種虛指,而非實際的數字。

但虛指也沒有考慮一個關鍵問題,為何軍事弱小的魯國,反常的和周列在表頭位置?二、殊魯論的合理性。首先,魯《春秋》是中國先秦時代最重要的史書,在秦漢影響巨大,司馬遷深受影響;尤其魯《春秋》的紀年,是先秦史中最重要的時間標尺。先秦史書眾多,除了魯國春秋外,還有“晉之乘、楚之檮杌”,但價值最大、流傳下來,卻是是——魯國《春秋》。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多次強調,自己年少時候被父親司馬談教導,要以《春秋》為榜樣,延續家族的記史大業;在因李陵被宮刑後,司馬遷更以《左氏春秋》作者,失明的左丘明為榜樣,在逆境中發憤著史。

更不用說秦漢有多少人用《春秋》之名作史,比如大名名鼎鼎的呂不韋,著書立說叫《呂氏春秋》。到漢代,春秋地位更甚,出現了眾多研究《春秋》學派,公羊派、穀梁派、左傳派就是代表的三家;《史記》深受公羊派影響,體現了大一統說、經權說、推刃復仇說等政治觀念……最重要,魯《春秋》作為一種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還是最好的時間標尺,司馬遷慨嘆夏商時間久遠,時間線多有對不上;但有編年的魯《春秋》,歷史就非常清晰了。第二,司馬遷《十二諸侯表》,奇怪地把弱小魯國,列在表頭位置,明顯也是標尺的作用。(殊魯論,可以完美解釋12諸侯表)經常excel製表的辦公族都知道,類比的標尺可以列在表頭,也可以列在表尾,列在中間的比較少;考慮到魯國在春秋時候的特殊性,正和秦國在戰國的特殊性一樣,這樣解釋司馬遷製表方法,就非常合理了。

三、結語:表達方式是潛意識的反應。古人都說《春秋》微言大義,其實《史記》何嘗不是?司馬遷人生逆境中13年著成《史記》,不敢說字字珠璣,但是一個表頭,兩個標尺,體現了他對每段先秦史的用心。周之外,秦是戰國標尺,這是《史記·六國年表》告訴我們的;周之外,魯國是春秋的標尺,這是《史記·十二諸侯表》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