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文化】二月二龍抬頭,你知道是哪天嗎?來看看這些奇葩習俗!

相傳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也相繼效仿;到周武王時,這一天還舉行盛大儀式,與文武百官一起親耕;唐宋百姓則把二月二作為“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的點心類食物。

宋人周密曾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在南宋時二月初二這天宮中要舉行“挑菜”御宴猜謎的娛樂活動,在宴會上擺著的小斛(一種口小底大的器皿)中,插入生菜等新鮮蔬菜,讓大臣們競猜菜的名稱,根據猜的結果行賞。相傳二月初二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要出去踏青郊遊。據說有一個人在踏青時拾得一個被遺棄的嬰兒,抱回家後撫養成人,後來這個人便大富起來,於是後來很多人都在踏青時沿途採摘些“蓬葉”回家,在門前祭拜,以表示祈求“迎富”之意。

在明清朝時有“二月初二龍抬頭”之說,明清的皇帝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到先農壇、圓明園舉行隆重的“御駕親耕”儀式,皇帝象徵性地在那“一畝三分地”或“一畝園”上扶犁耕田,以祈福這一年農業大豐收,百姓能豐衣足食。

為什麼要把二月二稱為“龍抬頭”呢?這與節令有關。因為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要春耕播種了,土壤乾枯急需雨的滋潤。俗諺有“龍不抬頭大不雨”之說,農家企盼著龍此時能昇天抬起頭抖動龍身下一場透雨,以滋潤缺水的土壤。另外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春分”節氣的前後,此時已春回大地,一些有害的毒蟲結束冬眠狀態開始湧動,人們祈望龍出鎮住那些有害的毒蟲,盼望龍降雨,春雨充沛以祈求農業大豐收,民諺說的“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非常生動地道出人們的願望。

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有“引龍燻蟲”之說。龍是鱗蟲之精,龍出則百蟲伏藏。清《帝京歲時紀勝》雲:“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都人用黍面棗糕,麥米等物,油煎為食,曰燻蟲”。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將過年時祭祀用剩下的蠟燭,點著後,照射房案及牆壁以驅逐蠍子、蜈蚣等毒蟲。這時,將要復甦的蟲子被亮光晃照和油煙子燻射後,自動掉下來,即可驅滅。

按照習俗,這天婦女還不許動針線,害怕扎傷了龍的眼睛,太陽出來前不許到井臺打水,以免水桶砸傷了龍頭。這一天人人都要理髮意味著龍抬頭走好運,給小孩剃頭叫“剃龍頭”,這一天出生的男孩都要取名大龍、寶龍金龍。

老北京的習俗,在這一天要接回已出嫁的“姑奶奶”,俗語說“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這一大接回來多以吃春餅合菜款待,並可在孃家住上很長時間因為北京的老禮有正月不能叫男人守空房之講究。正月裡姑奶奶回孃家時必須在黃昏前返回,有句民諺說“媳婦不看孃家燈,看了死公公。”

這天吃餃子叫吃“龍耳,吃餛飩叫吃“龍牙”,吃春餅叫吃“龍皮”,吃米飯叫吃“龍子”,蒸蒸餅也要在餅面上做些龍鱗狀稱“龍鱗餅”吃麵條稱吃“龍鬚麵”。 舊時的北京尤其必在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可用豬頭肉就酒,也可用煎餅捲上肉和炒的“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