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吳三桂反叛後佔據半壁江山,為何最終仍以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

清朝初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震驚天下,佔據優勢的吳三桂為何最後會落得個失敗的結局呢?背後真實原因令人震撼。

吳三桂最開始是崇禎皇帝的猛將,鎮守最重要的軍事要地山海關。當李自成的義軍攻破北京之後,他最開始是決定投降李自成的。但結果卻“衝冠一怒為紅顏”,於是調轉馬頭投靠了清軍。

之後清軍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成功打敗了李自成的義軍。

清朝成功入關以後,第一大功臣的吳三桂被封為親王,擁有世代鎮守邊疆的權力,可以說吳三桂的付出換來了豐厚的回報。

到了康熙年期,眼看吳三桂等藩王的勢力越來越大,有自立為王的勢頭,康熙決定削藩。

這下吳三桂不幹了,他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進行了反叛。

當然,吳三桂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聯絡了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藩王一起反叛。與此同時,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紛紛響應,比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公然打出反清旗號,甚至連在臺灣的鄭經也主動站出來呼應吳三桂。

所以,吳三桂很快便佔據了半壁江山。然而,吳三桂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吳三桂的反叛是被動的。

他是在康熙削藩,在利益受損,害怕坐以待斃才起兵的。而這時已錯失了反叛的最佳時間,因為這時的清軍已經入關近三十年了,中原漢人雖然一直對清朝有牴觸情緒,但絕大多數人都有“順從”心裡了,都有了安逸思想。即便有些民眾響應,但也多半是口頭響應而已,停留在觀望的階段。

同時,吳三桂早就寒了天下人的心。原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為了幫助清朝儘快一統中原,竟然把成為階下囚的南明永曆帝給屠殺了,這個舉動引得明朝的“忠粉”對他痛恨不已。因此,吳三桂起兵反抗清廷時,儘管喊出“反清復明”的口號,但很多人嘴裡高喊支援,實際上卻還是冷眼旁觀。

也正是因為吳三桂的反叛並沒有贏得很好的民心,註定其失敗結局。

其次,吳三桂的部隊是雜牌的。

吳三桂雖然號稱擁有三十萬精銳,但是隻是“面上”的,這些軍隊當中是由“三大塊”組成的,大部分是藩王軍隊,另一部分是臨時兵,剩下的小部分才是吳三桂自己的關寧軍,據不完全統計,吳三桂的關寧軍也就5萬左右,這才是真正為他效忠的部隊。

再次,吳三桂缺乏高遠的戰略眼光。

吳三桂起義後,雖然聲勢浩大,很快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是吳三桂缺乏戰略眼光,和超級膽實,他只想和清朝劃江而治,並沒有完全吞併清朝的野心,結果錯失了進軍的大好時機。

其實,如果吳三桂趁著開局的大好時機,集中主力部隊越過長江,直搗清朝的黃龍,雖然前途依然困難重重,但是勝機至少在6成以上。畢竟當時的清軍分散在全國各地,還沒有很好的集結起來。

結果因為吳三桂的延誤,而給了康熙喘息的機會,於是清軍先先集中力量消滅吳三桂黨羽和盟友,再對吳三桂亮劍。

儘管如此,作為老將,吳三桂的作戰經驗是豐富的,他儘管因為上述種種原因而延誤了戰機,但是在和清朝大軍的攻防戰中,他並沒明顯的敗績,可見其雄才大略。

後來,當吳三桂意識到了不能這樣坐以待斃,決定發兵渡江北上時,清廷早已及時抽調了大批綠營兵進行了據守。

看著江西一帶枕戈待旦的八旗軍,吳三桂投鼠忌器,不敢再向北冒進。

到了康熙十七年八月,急火攻心的吳三桂突然得了“中風噎嗝”,隨後又“下痢”,醫治也不見好轉,病危時,吳三桂派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不久,67歲的吳三桂病逝,而這離他當皇帝只有5個多月時間。

吳三桂病逝後,其部下的人心也開始散了,這給了清軍機會,三年後,也就是康熙二十年冬,清軍攻入雲貴省城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