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鬼谷子大智慧善謀者謀勢,不善謀者謀術,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導語:在講故事之前,有一個問題想留給大家:一流的謀士和超一流的謀士,他們之間的不同體現在哪些方面?成皋之戰開始於公元前204年,那個時候楚漢之爭正值激烈時期。

假如你穿越到了那個時候遇到了劉邦,幾年後他就會當上皇帝,他肯定會把你說的話當做一個笑話,而且,在當天子還是皇帝之間,他的選擇也許反而是天子,在我們普通人眼裡,這兩個似乎都是一樣的,但其實不是,因為一個是過去,一個是將來。

我們現代人當然清楚皇帝是掌管天下,是整個國家最有權最有勢的人,但那個時候的人們對於“皇帝”一詞沒有很清晰的理解,所以楚漢之爭時,背水一戰的韓信、西楚霸王項羽還有會成為未來皇帝的劉邦都沒有認識到“皇帝”一詞在以後代表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西楚霸王項羽一向是一個直率的人,所以他不會考慮太多,所以他會認為只要殺掉了暴虐的秦王就可以回到“過去”,這裡的過去是指春秋五霸的時候,回到了那個時候,他可以繼續休閒地當他的西楚霸王。

韓信則會想殺掉楚霸王項羽,他就可以當上諸侯了,韓信並不求當天子或皇帝,他只希望自己當一個小小的諸侯,為至高無上的天子服務,興許還可以成為姜子牙一樣厲害的人物呢。

劉邦的想法就會更簡單了,我們如果告訴他會當上皇帝、天子,他只會對此嗤之以鼻:“天子,甚至皇帝嗎?我哪裡配當上統治天下的偉人。”

大家都想回到過去,縱橫遊說家——酈食其也抱有同樣的想法。成皋之戰剛開始的時候,劉邦被項羽圍攻得很慘烈,劉邦一行人被圍困在滎陽,那個時候的劉邦根本沒有去想當什麼天子、皇帝,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活下去。

酈食其出現了,他對劉邦說道他有辦法,並將計策獻給了劉邦——拉攏,他讓劉邦用拉攏人心的方式慢慢削弱項羽的實力,越到後面,劉邦的盟友或朋友只會越來越多,反觀項羽身邊跟隨的人只會越來越少。具體操作實施還是靠四個字:“學習古人”。

酈食其給出了他自己的想法——分封,重新分封六國國土和所有權,並給他們印信,這樣做的話,六國的力量都會成為劉邦的後備軍,六國的大多數勢力也會成為劉邦的盟友,各路諸侯也會聽從劉邦的調遣,這樣做可不是沒有一點壞處?這個思維其實就是鬼谷子流傳下來的。

劉邦仔細一想,對啊,這樣做他的勢力只會越來越強大,好處永遠是大於壞處的,於是他下令立刻實施,張良聽到這個訊息後思考了一番頓時覺得大事不妙,急忙拜見劉邦,劉邦看到張良來了後便問他此計劃怎麼樣。

張良趕快與劉邦展開了討論,他一共提了7個問題,大概就是古人都是有絕對勝算才實行,你有這個實力嗎?古人分發國庫糧倉,保證人民的飽食度,你有這麼多糧食嗎?古人可以公開表彰功臣,推行文治,你可以嗎……連續的問題把劉邦問醒了,下令取消了計劃。

張良的勸說改變了劉邦的命運,按照鬼谷子的話來說就是“言惡以終其謀”,雖然言語惡劣,但可以終止他人的謀略,亦或是為他人想要實施謀略時敲響警鐘。

這個故事裡,酈食其是一流謀士,張良則是超一流謀士,那麼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上,他們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如鬼谷子所說:“道術與時相偶著”,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超一流謀士,而不是像一流謀士那樣明白對的道理,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做。

總結:

順應時勢是成功的前提,再怎麼一流的謀士給出再怎麼“完美”的意見,不建立於可以完美實施的時代,都是錯誤、不應該的。用過去的古人所做過的措施,不管現在的局勢如何,直接放到現在用本身就是一個大忌。

其實,我們所說的謀略,換個簡單的概念替換的話,就是以往歷史偉人的經驗,想要運用好古人留下來的經驗,我們就要會對應時勢來選擇策略,而不是盲目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