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繁榮的宋代商業:為什麼老字號商鋪會在此時大量出現?

中國的宋代,是一個商業非常發達的時代。宋代有許多老字號商鋪,比如同仁堂、張小泉剪刀等品牌。

為什麼宋代會有這麼多老字號呢?這要從門閥的消亡和坊市被取締說起。北宋的都城杭州和南宋的都城開封都是商業高度發達的城市,各種香鋪、酒樓、茶館大量湧現。

南宋文人吳自牧寫過一本《夢梁錄》,記載了城中的商業字號超過兩百家,大多數以經營者姓氏命名,歷經千年,相映成趣。

平民的機會

老字號商鋪為什麼扎堆在宋代出現?首先需要消費城市的支撐。秦漢之前,並不存在消費城市,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和軍事。到了魏晉時代,消費城市逐漸出現。

而要以平民的姓氏命名的老字號大規模出現,必須要在門閥士族衰弱甚至消亡之後。那門閥士族是什麼時候消亡呢?主流歷史學界認為是在唐末五代。

魏晉南北朝士族的選拔官員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在隋唐時被廢除,士族不再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失去與皇權分庭抗禮的地位。

隨著科舉制的興起,隋唐皇權愈加穩固,士族不得不向中央低頭,門閥士族走向消亡。加上之後的黃巢起義,大批士族死於非命。

此消彼長,到了兩宋時代,平民也可以因為自己的事業擁有光宗耀祖的機會。

在傳統中國,工商業往往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組織生產和領導技術的是家長而不是師傅。他們有著代代相傳的技術或經營技巧,能保持市場佔有率,在行業裡成為名家。

在宋代之前,其實已經普遍出現這種現象,只不過平民沒有存在感,很少有人用自己的姓氏來冠名品牌。

城市規劃改變

老字號興起的另一個原因,是北宋時代中國城市的坊市制沒落,廂坊制興起。

什麼是坊市制?這個是從秦漢到隋唐的典型城市規劃格局,是對居民和市場的二分法,二者相互隔離。

比如唐代的長安,就是標準的坊市制城市。除了皇城之外,長安被東西向和南北向的二十多條街整齊地劃分為110個坊,設定東西兩個市場。

“坊”就是居民區,不能有市場,市場裡也不允許有民居。更嚴格的是,無論是坊還是市,都得用牆圍起來,四周設門,定時開關門,夜間實行宵禁。住在各個坊裡的居民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由坊門出入,嚴禁私自朝向街道開門。

市場也有嚴格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必須設在官方指定的地點之內,必須按照門禁制度定時開市和閉市。

在這種城市的管理體制下,老字號不可能大規模出現。老字號意味著人們對這些商家有認同感,這些商鋪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居民和商戶犬牙交錯,人們才可以自由選擇和貿易,消費者才能對商家形成心理信任和情感認同,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老字號。

而在坊市制下,消費者和上級只能形成工具性、不穩定的關係,沒辦法形成老字號。

好在到了北宋年間,坊市制被逐漸打破,城市規劃改成廂坊制。廂坊制就是坊與市之間的圍牆被推倒,門禁制度被取消,界限被清除,居民區和商業區不再涇渭分明,凡是向街的地方都可以開設商店。

城內有商業薈萃的大街,也有居民小巷,政府也不再強行管制。從大街到小巷,鱗次櫛比,大量老字號湧現,城市空前繁榮。

坊市制和廂坊制代表著不同的規劃理念。唐朝長安的坊市制,要把一切不穩定因素消滅在萌芽裡。在近千年的時間裡,統治者用坊市制的方式,把個人生活和城市商業都嚴格管束起來。

從戰國時代開始,中國的主流思想就是“重農抑商”城市裡的工商業排在末尾,被稱為“市井小人”。根據《周禮》記載,城市的工商業者稍有不慎,就會被執法的小吏抽打。

後來政府放寬了對商業的監管,主要是無能為力。商業規模越來越大,衙門的比重卻在收縮,要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越來越難。到了晚唐,政府終於放寬對商業的管制。

城市裡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流動商販,鄉鎮的集市越來越繁榮,自發市場秩序的作用越來越大。連官員都喜歡逛夜市,何況老百姓呢?

晚唐政府已經普遍意識到,既然對商業無力壓制和管理,不如索性放寬,把商業當做一項豐富的稅收來源。伴隨著政策變革,商人的人數和財富增長,政府和社會對於商人的輕視也緩和了。

晚唐萌生的商業自由,雖然是區域性的,但卻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在商業自由中找到一條出路。到了兩宋時期,商業和文化都達到了中國傳統皇權時代的高峰,老字號大量湧現,開出了古代中國商業的一朵燦爛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