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太子朱標:完美,沒那麼簡單

在古代的朝堂上,太子是個“高危”職業:皇帝不滿意,可以廢掉他;兄弟不服氣,會挑戰他;朝臣有意見,也會非議他。“眾口難調”,當太子的人應該最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太子朱標是個例外。朱標當了20多年的太子,在朱元璋春秋鼎盛之時監國10餘年。期間,他在朝堂上下都風評甚佳、地位穩如磐石,是一個難得能讓皇帝、兄弟、朝臣都支援的“完美”接班人。

只可惜他還沒來得及接過朱元璋的權杖,就因病去世了。這讓很多人都為之扼腕嘆息:如果朱標不死,明朝的歷史或許會大有不同。

朱標是朱元璋和馬氏這對患難夫妻的第一個兒子。1355年,當朱標出生的訊息傳來時,朱元璋正率軍攻打南京。他十分欣喜,跑到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雖然,朱元璋之後陸陸續續有了更多的兒子。但是對於長子朱標,朱元璋格外偏愛。朱元璋剛當上吳王,10歲的朱標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稱帝后,更是二話不說將13歲的朱標冊立為太子。朱標22歲時,朱元璋就讓他代理朝政,實打實的行使監國之權。

別的皇帝都防著太子提前奪權,朱元璋卻主動把權力送到了朱標手中。這個舉動無疑向群臣和諸位皇子釋放出一個訊號:朱標是他認準了的繼承人。很多人都說,翻遍史書,再也找不到朱元璋這樣信任和愛護太子的皇帝了。

朱元璋對朱標的偏愛並非毫無緣由。

首先,朱標是朱元璋一手培養起來的,從小就接受著嚴格的教導。朱標生性聰穎,學習非常努力。監國後,他也經過了朝政的重重考驗,能力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認可。

第二,朱標性格仁厚、品行端正。因為從小接受儒學教育,他舉止溫文爾雅,待人十分寬厚,在朝廷和百姓中都深得人心。

第三,朱元璋父子在朝堂上相處“融洽”。朱標掌權雖早,但是事事不逾矩,沒有旁的心思。但是,因為性格和朱元璋截然不同(父親霸道強勢,兒子寬仁“軟弱”),父子之間因為政事也有分歧。

比如,朱標的老師宋濂因為受到牽連將要被處死,朱標極力為他求情。朱元璋被激怒後,甩出一句:“等你做了皇帝再赦免他吧!”聽了這話,朱標心生恐懼,竟然跳進河中,身邊的護衛們拼力將他救出。朱元璋見兒子嚇成這樣,也就不再追究。但是把火氣撒在了護衛身上:凡是脫衣服再下水救人的一律斬首,而沒有脫衣服就下水救人的連升三級。到底是親爹,朱元璋也後怕搶救不及時誤了兒子性命。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了朱標的“寬厚仁慈”,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朱元璋的“嗜殺”給朝臣們帶來的震懾。這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互補。

因此,即使父子之間因為政事產生的齟齬不少,朱元璋卻從未動過更換太子的念頭。

歷史上,皇室之中兄弟相爭、同室操戈的現象比比皆是。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一旦皇位空懸,競爭想必會非常激烈。但是,朱標在位時,卻沒有人敢公然爭奪太子之位。

因為朱標是嫡長子,從出生就已經領先一步。朱元璋稱帝時,昭告天下“國家建儲,禮從長嫡,天下之本在焉。”其他皇子成年後,就被分封到外地,他們的地位和實力都無法與朱標抗衡。

除開這些客觀因素,朱標樹立了絕對威信,是兄弟眼中不折不扣的“賢人”:他有能力,在經年累月的治國理政中得到了一致好評;他品行甚佳,雖然貴為太子,卻從不拿身份壓人。

朱元璋非常重視親情,曾對兒子們提出要求:太子作為儲君要善待兄弟,皇子要對儲君盡君臣之義。朱標謹遵父親教導,對待兄弟寬仁友愛。弟弟們犯了錯,他總是搶在前面護著,頗有兄長的風範。

秦王朱樉(shǎng)在自己的藩國多有過失,朱元璋知道後將其召還京師,是朱標極力勸解,朱樉才得以免罪;晉王朱棡(gāng)性格驕縱,多有不法之舉,後來被人舉報意圖謀反,是朱標的極力保薦,朱棡才得以倖免;即使是朱元璋收養的義子們犯了錯,朱標也會向馬皇后求援,以幫助這些兄弟避免過重的責罰。

朱標的品行讓他在兄弟中很有威望,燕王朱棣在外征戰多年,戰功赫赫、威望極高,這麼不好惹的角色面對朱標也是恭恭敬敬、不敢造次。

朱標的賢能在朝堂上下也是有口皆碑。

因為從小跟著父親從槍林箭雨中走來,朱標在軍中亦有威信。朱元璋對外征戰時,留守在南京的朱標就成為朱元璋最有力的後盾。軍中的徐達、藍玉等大將都是朱標堅定的支持者;學習處理朝政的時候,朱標接手了朱元璋的勳貴功臣這一強大的人脈網,並且和各方勢力的關係都處理得不錯,證明了自己有能力鎮得住這一朝文武。

更重要的是,朱標寬厚仁慈,力行仁政,因此很得人心。朱元璋對待大臣十分苛刻,動輒用重刑。尤其在朱標監國期間,陸續爆發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大案,人員牽連甚廣,成千上萬人受冤而死。為了保護大臣,朱標常常進言勸阻。

史料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因為朱元璋殺人過多,朱標勸諫說:“陛下誅夷過濫,恐傷天和。”朱元璋沒說話,第二天把一根棘杖扔在地上,讓朱標撿起來。朱標無從下手,朱元璋於是對他一陣教訓:“怕扎手吧?我幫你把這些刺都去掉,你再拿,豈不美哉?我現在殺的都是壞人,幫你除掉他們,你才沒有後顧之憂。”朱標聽後仍然堅持進言“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一句話把朱元璋徹底激怒,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有什麼樣的臣民?兒子敢這樣諷刺老子?於是順手抄起坐榻向朱標砸去……

可見,即使是朱標想要在朱元璋的刀下救人,也要冒極大的風險。而正因為冒險也要勸諫,朱標因此贏得了群臣的尊敬,很多人都認為他日後一定是位仁君,能改變朝廷中的肅殺之氣。

然而,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大臣們,都沒能等來朱標繼位的那一天。

朱標奉命去陝西考察,回到京城後,因病很快去世,時年38歲。

朱元璋怎樣都想不到,自己精心培養多年的繼承人竟然就這樣撒手人寰。他悲痛大哭,不能自已。過了守喪之期,他仍不忍脫下喪服。經禮官一再請求,他才脫下喪服上朝處理政事。朱標的諡號定為“懿文”:“懿”,取美好之意;“文”,讚的是賢明之君。這也是朱元璋對他的評價。

這一年,朱元璋65歲了。他培養朱標用了30多年,而此時他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再從頭來過。不管他心中是崩潰還是絕望,都必須盡力減少朱標之死帶來的影響。然而,事態的發展漸漸超出了他的控制,甚至有人說歷史程序也因此改變。

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或許可以把權力安心地交給兒子,明朝應該很快會迎來一番盛世景象。

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就不需要急於為幾無政治經驗的孫子朱允炆掃除勳貴集團。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應該不敢起兵造反。

……

可惜,歷史無法假設。

時人方孝孺曾為朱標作輓詩:“三朝兼庶政,仁孝感嬰孩。萬歲千秋志,經天緯地才。未登宸極定,忍見泰山頹。聖子承皇業,能舒四海哀。”對於這個完美繼承人的不完美結局,人們只能空留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