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濟南物產】大明湖水利,濟南物產增色不少,這份名單你必須收藏!

大明湖水利,為濟南的物產增色不少。蓮藕、蓮子、蘆葦、蒲菜、茭白、鯉魚、湖蝦……其實,這個名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不一而足。大明湖物產豐富,自古以來,就潤澤著濟南人的民生。牛國棟先生在《濟南乎》一書中,把大明湖稱作“庶民之湖”,不無道理。這是因為,大明湖不僅是一處風景勝地,它過去還一直養活著周邊的湖民,“為便於耕作,那時的湖面並非今天一樣煙波浩渺,而是有一條條縱橫交織的地埂分開,形成一塊塊四四方方的池塘,池塘內是各家各戶種植的藕荷、蒲菜和蘆葦,地埂上則是一棵棵高大的垂楊。池塘間有公共的水道,當地人也稱之為河,供各家行船和遊人湖上游玩。”

攝影:斬雲劍

現代著名作家梁容若上個世紀30年代初,曾在大明湖畔工作、生活了3年時間,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玩味過大明湖的春夏秋冬,領略過大明湖的晴雨夜晝,“理解得越深,越覺到它的可愛可親。”在《我看大明湖》一文中,梁容若突出了大明湖與洞庭湖、太湖、烏梁素海以及西湖、昆明湖的不同之處,那就是大明湖不但可以點綴風景,還可以“潤澤民生”。他說:大明湖“年年要出藕出魚,割蘆葦,收香稻。”那“湖田又肥,水又足,生產量多,消費市場又近,所以價值也特別高。白蓮花長到五六尺高,大條的藕又脆又甜。圓圓的蓮子,又飽滿又有分量。種蓮把地種瘦了,就一塊一塊的改作魚塘,春天一放是幾萬條魚秧,喂的是湖裡的青草,到秋天就長到一斤來重。放去了塘水,魚鱗映著夕陽,密密匝匝,扒扒亂跳,真是一寸湖水一寸金。養魚的人笑了,魚價也便宜了。”梁容若還把大明湖比作山東人的象徵,因為它的品格和山東人是一樣的:“在厚重裡有瀟灑,在淳樸裡有靈秀,在平凡裡有器用”。

據段成式所撰《酉陽雜俎》記載,至少在公元240年以前,大明湖一帶就已經開始遍植荷花菱藕。明代時期,大明湖植蓮水域已過整個湖面之半:“五月荷花半壓塘,北風直送滿城香。當壚瓶酒兼蝦菜,南客遊來不憶鄉。”(王象春《明湖蓮》)王象春還直截了當地讚揚大明湖“蓮菱魚蔬,利用多矣”(見《濟南府志》)!到了清代,乃至民國時期,更是“明湖白蓮數十頃,無閒地”(見《小滄浪筆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也曾寫過一首記述舊時大明湖湖民生活的七言律詩,詩中雲:“湖上獨行湖上眠,蒹葭滿目亂寒煙。居民種藕同禾黍,婦饁夫耕在水田”。那時,每到初秋時節,湖民們就開始採摘碩壯而白嫩的白蓮藕,那時天氣還不太冷,湖民便光著身子站進水中採摘;若是冬天採藕,就不是用手,而是身著比人還高的皮製的不透水的“連衣褲”,下到水裡去用腳踩。等踩到藕,用腳尖挑起,使踩下的藕飄浮在水面上後,然後再把它們收集起來,挑到菜市場上去出售。

攝影:邵凱

荷花之於濟南,不止文化學意味深遠,而且與百姓生活關係密切。在濟南,荷葉除盛酒外,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著名的濟南夏令小吃。按做“粉蒸肉”的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蒸熟後即成“荷葉肉”。今日濟南老城的芙蓉街上有一家專做歷下風味菜的“會仙樓”飯店,仍保留著荷葉雞、荷葉酥魚等美味佳餚。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過去,“草包”、“狗不理”、“聚豐德”等店鋪賣的蒸包、鍋貼等,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乾淨的荷花瓣洗淨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裡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上個世紀30年代,在濟南教書的老舍先生,到友人家中赴宴,吃到了主人親手做的香油炸蓮花瓣,感到無比新奇,寫下了《吃蓮花的》的散文短章,稱之為“濟南的典故”。

攝影:是我經過

大明湖的白蓮藕一絕,它除具有開胃健脾、滋補強身,清淤理氣之功能,而且由於肉肥質嫩,纖維質少,吃起來又脆又甜,嚼後無渣,可以直接生食。過湖民們常將它當作一種時令果蔬賣給遊湖的遊客,美其名曰“水晶藕”。有人來買時,便將一節洗淨的藕瓜,用鮮荷葉包裹起來,用手輕輕一拍,藕即粉碎成塊,然後撒上白綿糖,遊人買而食之,到口即碎,煞是爽口,還帶著一股荷葉的芳香,真是無比愜意。清朝人吳友松在《月夜遊大明湖記》中就記述了生食白蓮藕的情節,並特別強調了白蓮藕具有醒酒、潤肺的功效:“新蓮嫩藕,實於舟腹,擘而嘗之,可析酲;分而甘之,可潤肺。” 著名曲藝理論家陶鈍曾長期在濟南工作生活,他後來曾回憶起上個世紀20年代遊覽大明湖時:“小木盆子划來向我們售賣新藕和蓮蓬。俗話說‘苔下韭,花下藕’,是最有味的。藕削去皮入口清脆,蓮子也是鮮嫩可口。”大明湖白蓮藕還是宴席上的佳菜。既可拌食、甜食,還可炒食,尤其是那酥香的“炸藕盒”、佐酒的“姜拌白蓮藕”,更是濟南人家家戶戶喜做的美味菜餚。蓮子,則既可生食,也可做成蓮子羹、蜜汁蓮子、冰糖蓮子等宴席佳餚。

攝影:是我經過

茭白是大明湖一種特有的水生蔬菜,它與蒲菜、蓮藕一向被老濟南譽為“明湖三美蔬”。茭白在古時稱為“菰”,屬禾本科,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根際有白色匍匐莖,春天萌發產生新株。初夏或秋季抽生花莖,頂生大圓錐花序,雌雄同株,雌花在上,雄花在下。結狹圓柱形穎果,這就是“菰米”。茭白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一定營養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茭白具有“解煩熱,調腸胃”的藥效,還有解毒利尿之功能。

濟南大明湖的茭白質地細嫩,清淡鮮香,聞名遐邇。老濟南有一道名吃“鍋塌茭白”,就是以它為主料烹製成的。所謂“鍋塌”,其技法為濟南廚師所首創,早在明代文獻上就有記載。“鍋塌”即是先煎後塌,將味汁收入菜中。質品色黃質嫩,味鮮醇厚。據山東圖書館原館長任寶禎先生介紹,“鍋塌茭白”的做法大致為:取茭白三兩,先將其削去外皮,切去老跟,洗淨後,切成4。5 釐米的段,放盤中加 精鹽、料酒、味精攪勻稍醃;其次,將。雞蛋黃、溼澱粉、麵粉、料酒、精鹽、味精、勾兌成清汁、待用;隨後。,將茭白沾上面粉,放入蛋黃糊裡抓勻,分兩排整齊地排在盤子裡,餘糊倒在上面。炒勺放旺火上,加熟豬油燒至四成熱。將蒲菜整齊地推入勺內,煎至“挺身”時,把油出,大翻勺,繼續加油煎至兩面金黃色時,放入蔥姜 絲,倒入兌汁,撒上黃瓜皮絲、火腿絲用大盤蓋住,微火燜至汁將盡,翻扣在盤子裡,一盤清香可口的鍋塌茭白便做好了。除了鍋塌茭白,茭白列入菜譜的,還有涼拌茭白、茭白炒毛豆、醬燒茭白”素炒茭白絲、茭白炒雞蛋、香菇茭白湯、糟煨茭白,等等。

蒲菜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水邊或沼池之中。其形似茭白,味如竹筍。蒲菜是濟南的美蔬,尤以大明湖所出產的為佳,它質地細嫩、纖維質少、色澤潔白、味道清香,早已稱譽國內。清道光、咸豐年間的文士王賢儀在其《轍環雜錄》中談到濟南物產時說:“歷下有四美蔬,春前新韭,秋晚寒菘,夏蒲茭根,冬畦苔菜。”1927年出版的《濟南快覽》記載:“大明湖之蒲菜,其形似菱,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數省植物菜類之珍品。”

每年五月至七月,當是濟南人食用蒲菜的時節。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上個世紀20年代曾在濟南求學,他後來曾為《中國烹飪》雜誌撰文,盛讚令他終生難以忘懷的濟南烹飪名吃,其中就談到了“蒲菜炒肉”這道佳餚。他說:“大明湖裡,荷花中間,有不少蒲菜,挺著嫩綠的身子。逛過大明湖的遊客,往往到岸上的一家飯館裡去吃飯。館子不大,但有一樣菜頗有名,這就是‘蒲菜炒肉’。”他深情回憶道:“蒲菜炒肉,我學過,至今皆有美好的回憶。寫到家鄉的菜,心裡另有一種情味,像回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今年盛夏季節,在濟南經七路上的一家魯菜館內,筆者又嚐到了“蒲菜炒肉”這道濟南菜的代表作,一啜到口,芳溢齒頰。談及感受,在座諸友盛讚:一個字,爽!兩個字,順溜!

蒲菜在濟南的吃法還有多種,譬如奶湯蒲菜、鍋塌蒲菜(涼碟)、蒲菜燙麵餃、蒲菜扁食等,其中尤以奶湯蒲菜為濟南人所鍾愛。奶湯蒲菜是以蒲菜為主料,配有苔菜花、冬菇、火腿,加奶湯(即用肥雞、肥鴨、豬肘子為主料,反覆用大火沸煮,製成為乳白色的肉湯)烹製而成,歷來被人們譽為濟南第一湯菜。其做法為:先將蒲菜去皮,削去後梢,苔菜花去皮,均切成3釐米長、1釐米寬、0.2釐米厚的片,冬菇、火腿均切成片。將蒲菜、苔菜花、冬菇入開水鍋中焯過撈起瀝乾。炒鍋內放入蔥油,燒至四成熱,加入奶湯燒開,放入蒲菜、苔菜花、冬菇及精鹽、薑汁、蔥椒、紹酒、沸後盛在瓷器內,撒上熟火腿片即成。這一湯菜具有色澤乳白清雅,菜質脆嫩,湯鮮味醇的特點。“唱戲的腔,廚子的湯”,凡品嚐過這一美味佳餚的,無不讚不絕口。

過去,大明湖周邊飯莊林立,各家拿手好菜層出不窮。清初詩詞大家王士禎曾寫過一首《歷下銀絲鮓》,讚揚的是他在大明湖畔吃過一種銀絲醃魚,詩云:“金盤錯落雪花飛,細縷銀絲妙入微。欲析朝酲香滿席,虞家鯖鮓尚方稀。”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1956年10月來濟南,吃過大明湖的湖蝦。有一次吃中午飯時,發現“又有蝦子。我們才想起湖中蝦子多,飯館因此也每菜必有蝦。”

如今,濟南一些酒店飯莊不斷推陳出新,紛紛推出一些以大明湖物產為主的菜品,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又能品嚐到荷葉粉蒸肉、荷香雞、蒲菜炒肉、奶湯蒲菜、糖醋明湖鯉魚、糟煨茭白等美味佳餚,可以一飽口福了。厚重裡有瀟灑,淳樸裡有靈秀,平凡裡有器用,大明湖的精神在於此,濟南文化乃至齊魯文化的秘訣大概也在於此吧!

作者:張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