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古人講"寧吃肥中瘦,不吃瘦中肥",怎麼理解老祖宗吃肉的講究

每個人都希望過上富足又幸福的生活,但是在幾十年前,由於物質資源比較匱乏,所以很多人家都難得吃上一回肉。現代生活質量特別好,所以人們不再需要為吃肉的問題而擔憂,反而卻養成了挑肥揀瘦的壞習慣。很多女性為了能夠保持完美的身材,平時在吃飯的時候根本不吃肉,而且就算是油大的東西也不會吃。這雖然是物質生活豐富的一個表現,但是卻失去了吃肉的樂趣。實際上古人在吃肉方面,有非常多的講究,俗語

“寧吃肥中瘦,不吃瘦中肥”

,就是其中比較經典的體現。

在古代社會,耕牛和戰馬絕對不能吃,因為一旦吃了這兩種動物,就會觸犯法律。所以在人們飼養的“六畜”中,雞、鴨、鵝、狗、豬才是重要肉食。這兩句俗語中所說的肉,其實指的就是豬肉,肥中瘦和瘦中肥,就是豬肉的兩種形態。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想要吃肉非常困難,雖然看似各家各戶都飼養“六畜”,因為比較貧困,所以只能將其換錢。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吃上一頓豬肉,其實就會特別幸福。

由於豬身上不同位置的豬肉,都有不同的形態和稱呼,所以價格方面也會有很大差距。在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都喜歡吃瘦肉,最次也要吃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但是在古人的思想中,卻大為不同,因為他們認為純瘦肉並不入味。

所以這句俗語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在吃豬肉的時候,寧可吃肥中帶瘦的肉,也不能吃瘦肉中有肥肉的肉。

雖然看起來比較拗口,但是卻道出了古人吃豬肉的講究。如果按照這句俗語的內涵來看,其實古人更喜歡吃肥肉。

這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社會,由於普通人家在做飯的時候油水比較少,所以在買豬肉的時候都喜歡買肥肉。因為肥肉不僅吃起來滿嘴流油,最重要的是多餘的肥肉,還可以製成豬油。這樣平時即使沒有豬肉可吃,也可以在做菜時放點豬油入味兒。第二、不吃瘦中肥一般情況下,人們在買肉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用手指寬度,去測量一下豬肉肥膘的厚度。如果肥肉的厚度,大於或等於一指寬,那麼這種型別的肉,就會被人們稱為瘦肉。另外如果肥肉的厚度有大約二指寬,才是被認為是不肥不瘦的肉。

如果繼續推理下去,就是三指厚的肥肉,或者要比三指更厚的肥肉,才會被人們認為是上等肉。

古代社會肥肉非常搶手,這一點恰恰與現代人的買肉觀點相反。

這也體現出了不同生活條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貧窮時肥肉才是餐桌上的美味,富裕時瘦肉才能體現出生活質量。由於現代社會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人們不僅可以隨心所欲地吃到各種各樣的肉食,就連烹飪菜餚時的油也非常多。各種各樣的植物油,不僅讓菜品更加美味,最重要的是還能吃出健康。但是在古代由於很多人一年都吃不上幾次肉,所以在買肉的時候絕對會買肥肉。

而“不吃瘦中肥”中的“瘦中肥”,其實非常好理解,說的是瘦肉中帶一些肥肉。這種肉可想而知瘦肉的含量比較多,而肥肉的重量相對較少。雖然非常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兒,但是在古代社會,人們就會對這種肉嗤之以鼻。因為在當時社會植物油尚未普及,所以人們在做菜的時候,基本上用的都是豬油。如果瘦肉比較多,就根本無法熬煉豬油。那麼在今後的日子中,菜品中油的含量就會比較少,這種菜的味道又怎麼可能好吃呢?所以“肥中瘦”才是古人的最愛。

實際上在等級制度特別森嚴的封建社會,只有情人才會去搶購“肥中瘦”,而生活在上層社會中的貴族,對於肉食的選擇卻非常挑剔。他們的口味即使與現代人一樣,也特別喜歡吃瘦中帶肥的肉,因為只有這種肉才符合健康飲食的標準。結 語不同時代背景影響下誕生的俗語,其實都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俗語“寧吃肥中瘦,不吃瘦中肥”,反映出了生活差距的影響對肉質的選擇。說白了在古代只有窮人才喜歡吃肥肉,而富人的最愛則是瘦中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