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每日風物 篇十五:在江南,它可是五花肉的最佳伴侶

溫潤柔和的江南水鄉,總是能長出很多奇奇怪怪卻獨有特色的食材。在江蘇揚州的寶應,有一種外觀長得很有特點的植物——茨菰。圓圓的身子長著一個尾巴或者說是犄角也行,味道也很特別,脆脆的口感中伴著粉糯,微微的澀味藏在其中,餘味會有甘甜回現,十分特別。這對於北方人來說,或許真是新奇特了。

從外到內再到口感都獨一無二

秋末冬初,正是茨菰上市的季節。一個個像拖拉著尾巴的可愛精怪扎堆在一起,像一個短把鼓槌,也像一個逗號。中國出產茨菰的地方很多,多集中於南方地區,尤以寶應的最為出名,這裡的茨菰品種多樣,而且產量很多,因此也有“中國茨菰之鄉”的稱謂。

在寶應,你能看到三種顏色的茨菰,青紫皮的、乳白色皮的、顏色更深的。其中,以青紫皮的茨菰為代表,其粉糯口感極佳,味道清甜,個頭大,有的一個就足重近50克。而且在當地,紫皮茨菇產量高,品質好,口感棒。

茨菰很奇妙,外皮看著髒亂,但是內裡卻潔白如玉,口感清甜脆嫩,適合多種烹飪。對當地人來說,洗淨去皮後可烹製成不少美味。它可以切塊與五花肉同煮,在肉油烹煮過程中,充分吸收著肉的油脂氣息和香味,在高溫下變得粉嫩可口,清甜中滿是肉香。

它還能切成薄片,直接下油鍋油炸,無需任何調料,炸透後水分脫感,顏色變得金黃,吃一片,澀中沁著甜,鮮甜香脆,完全能當零食吃。當然,它還能煮湯、熱潮、製成餅……可謂萬能食材了。

一個擁有著無數名字的“水中仙”

在北方人眼裡,這個極為少見的食物似乎特被讓人迷惑,沒吃過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要怎麼吃。茨菰的可食用部分是它的球莖,多出來的長芽部分是需要剔除的,且需要刮淨皮才能吃。當解完此惑後,還有人對其的名字提出疑問,茨菰的叫法似乎不止一種?

沒錯,茨菰的名字可謂繁多。當以“茨菰”發音的就有“慈菇、慈姑、茨菇等等,還以為是在玩什麼文字配對解鎖遊戲,組合正確就能食用一樣。更讓人頭疼的是,除此之外,它還有芽菇、白地慄、剪刀草、燕尾草、水芋等等。這……已經與為難北方人無關了,南方人同樣表示頭暈。

在《農政全書》卷二十七中有描述:“慈姑,一名藉姑,一根歲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子,故名。”可見,茨菰還是一個“媽媽”,且寫法其實是“慈姑”。不過,後來人們可能覺得這東西畢竟是個植物,便友好地幫它加了草頭——“菇”。而“茨菰”的叫法則可能是考慮到其水生植物的屬性,因為“茨”和“菰”都是一類水草,生長環境與“慈菇”相近,於是,便衍生出這個名字。所以,茨菰的名字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只要叫“cí gū”,你愛怎麼搭配怎麼配,別太過分看不出來就好。

茨菰,尋常而又不普通的一種食物。生於江南,長於江南,個體不大,卻水靈動人,脆嫩的口感下同時藏著苦與甜,彷彿在給人哲學式的思考。一口茨菰,嚐出的不止有它的本味,還有來自水鄉的一份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