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農村集市上的傳統美食,和油條是"孿生兄弟",外地人常認錯

每年冬季,都是農村集市上最為熱鬧的時候,每到逢集日,不用再操勞田間農活的人們,哪怕不買東西,也要到集市上轉上一圈兒,瞧瞧熱鬧。

其實,集市上最受歡迎的,依然是傳統小吃,那些擺在嘈雜集市中心的露天小吃攤位,看起來髒兮兮的,和城裡高檔小吃店相比,似乎一點也不衛生,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它的青睞。

在集市上諸多小吃攤位中,就數賣油炸饃的攤位最多,由於北方人稱饅頭為饃,單聽名字,就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油炸饅頭,但真正看到,有特別容易讓人誤認為是油條。

只見攤位老闆用兩根細長的鐵筷子,從面盆裡挑起一股麵糊,兩根鐵筷子相互配合,迅速挑成一根長條狀,放入油鍋,在未定型之前,用一根鐵筷子迅速在表皮一劃,這樣炸出的油炸饃,中間油條凹痕,看起來更像是油條了,但老闆說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從外形上向油條靠攏,而是更容易炸熟。

從外形上看,油炸饃雖說和油條相似,但明顯比油條短粗,油條吃起來外皮焦酥,內瓤多中空,但油炸饃吃起來比較軟糯,內瓤中空少,但吃起來比油條擋飽。

據做油炸饃的師傅介紹,油炸饃又稱油饃、油槓,傳說是一位愛聽戲的小吃店老闆,聽了秦檜陷害岳飛的戲後,心裡氣憤難耐,便琢磨出這個小吃,用調好的麵糊,放油鍋裡炸,從中間劃開,看起來就像兩個人形(代表秦檜夫婦),所以,油炸饃又有“炸秦檜”的叫法。

製作油炸饃,關鍵在於麵糊製作上,由於比炸油條的面更稀一些,所以不能用刀切,只能用兩根長鐵條翻轉騰挪,煞是好看。

但對於具體如何調配麵糊,每個老闆都不願透露,不過這也能理解,這些都是人家掙錢的機密,讓他們說出來也確實勉為其難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做油炸饃的麵粉,一定要用當地小麥。

這是因為,在諸多農作物當中,像小麥這種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個生長季節的,還真不多見,四季分明加上超長的生長期,用這樣的小麥麵粉製作油炸饃,無論從口感上還是從韌性上,都是上上之選。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據多方打聽,許多經常去外地闖蕩,早習慣了走南闖北的人們,都表示油炸饃只是安徽亳州特色,在外地並沒有見到過,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地方傳統小吃。

在當地人眼裡,油炸饃只是諸多早點中的之一,但在外地朋友眼裡,油炸饃就極具魅力了,有位河北省來的朋友,自從吃過一次油炸饃,以後每次來的必吃早餐就是油炸饃了,他表示,這種油炸饃吃起來比油條口感更佳豐富,在炸制的過程中,還可以加雞蛋一起炸熟。

比較土豪的食客,還可將炸好的油炸饃用豆皮裹起來吃,雞蛋、油炸饃和新鮮豆皮混合的香味兒,再配上一碗鮮香四溢的鹹馬虎(油茶),讓人吃起來欲罷不能,不過,即便是年輕小夥兒,喝上一碗鹹馬虎,再吃上一個加強版的油炸饃,差不多也就飽了。

原本普通一根油炸饃,雖然比油條更加有分量,但價格同樣為一元一根,若加雞蛋,就需要另加一元,卷豆腐皮也要再加一元,一碗鹹馬虎2元,看看,只需五元錢,就能吃到如此豐富的早餐,是不是很實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