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知勝大咖】太極駕到,遇見大清國一號界碑越南防城港古鎮

位於廣西防城港市東興鎮北侖河出海口小山坡上的“大清國欽州界”一號碑(也稱為“大清國一號界碑”),高六尺餘,寬二尺餘,厚尺餘,用沿海所產的海蝕巖鑿成,上面正楷陰刻的字為“大清國欽州界”。該碑於清光緒十六年四月立,碑文為當時的清政府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州知州李受彤所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85年6月9日,清政府和法國在天津簽訂的《中法越南條約》,條約規定,兩國邊界自竹山起界,循北倫河自東向西,以河心為界線。

防城港市與越南的邊界線,從竹山的北倫河口至峒中的北崗隘,長200多公里,全段共立1至33號界碑。其中以河為界的,雙方各於已方河岸相對立石,以山為界的則雙方共立一塊界碑,一面書“大清國欽州界”,一面書“大南”(即越南)。因是第一塊,故稱“大清國一號界碑”。

據史料記載,公元1886年11月至1888年5月間,清政府代表鄧承修與法使(越南當時為法國殖民軍佔領)會勘疆界。開始,法使要將白龍半島一半劃出中國,在白龍半島上豎埋第一號界碑。鄧承修據理力爭,終將起界定在竹山,維護了國家主權。

“大清國欽州界”一號碑豎立在北侖河入海口的一棵大榕樹旁,當時竹山屬欽州所轄,故名“欽州界”。界碑正面,寫著“大清國欽州界·知州李受彤書·光緒十六年二月立”字樣。

為保護界碑,當地政府修建了一座亭臺。在亭臺的頂端,畫著伏波將軍馬援的畫像。伏波將軍是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伏波”其意為降伏波濤,中國曆朝出現多位被授予“伏波將軍”的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東漢名將馬援。

當年的“大清國欽州界”碑是主權的象徵,該界碑正好處在中國大陸海岸線與陸地邊界線的交匯點。100多年來它記錄著中越兩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歷史與交往。

離界碑不遠處,有一個用大理石修築起來的平臺,平臺中央置放著巨大的石頭圓球。圓球一邊刻著兩個字:“零點”,這裡視為中國陸路邊界的起點。

2006年8月,時任國務委員、外交部部長的唐家璇在“大清國欽州界”一號碑考察時說到:“一號界碑是歷史的見證,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今後凡是搞外交的同志都要來這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