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你吃火鍋時喜歡蘸油碟還是麻醬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個料理人(ID:sanjiangfood)

,作者:衛奕奕,原文標題:《為什麼川渝地區吃火鍋時喜歡蘸油碟,北方地區更喜歡麻醬呢?》,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吃不同的火鍋,總是會有不同的蘸料。

川渝麻辣火鍋蘸油碟,北京涮肉蘸麻醬,潮汕牛肉火鍋蘸沙茶醬……

為什麼蘸料會差別如此之大呢?

其實川渝地區的火鍋,和大多數人印象中的北京涮肉,除了它們都叫火鍋,其它地方可以說是千差萬別。

不管是鍋底、食材,還是當地人的飲食習慣,都影響了最後一步蘸料的選擇。

一、川渝地區的油碟

先來說川渝地區的火鍋。

重慶火鍋的鍋底,是麻辣的,當然這麻辣不是簡單的往鍋底裡加辣椒、花椒就能實現的,炒製出來的鍋底,是很多火鍋店的核心競爭力。

在重慶火鍋裡,有一個不可缺少的靈魂——牛油。牛油在我們日常飲食中用到的並不多,但重慶火鍋裡不能缺少它。因為牛油的溶點比較高可以達到40℃+,非常容易凝固,所以可以輕鬆的附著在食材上。而且牛油鍋底沸騰之後,不會出現明顯的油水分層,食材再經過涮煮之後,口感濃郁厚重。

成都火鍋裡用牛油的相對就比較少,用菜籽油的更多,再加入各種香料炒出鍋底來。

當然,近些年兩地的火鍋已經有很多融合的地方,並沒有那麼絕對的牛油和菜籽油之分了。

但不管是重慶還是成都,鍋底的滋味,無論是鹹、香、辣,本身就是足夠的,在蘸料的選擇上,調味並不是首選。

油碟的最主要功能其實是降溫。在沸騰的鍋裡撈出的食材,經過油碟這麼一關,表面的溫度迅速下降,方便入口,而且入口爽滑。

如果是撈出來放著等到自然涼,剛才說牛油的溶點是比較高的,所以食材表面的牛油開始凝固,入口的口感並不好了。

增香的作用也有,其實爭論中的油碟和麻醬,它們的原料都是芝麻啊,雖然火鍋和蘸料的形式千差萬別,但對於芝麻香氣的熱愛又殊途同歸了。

至於降低辣度的作用吧,未必是主動的選擇,但客觀上確實有,尤其是吃到後邊,鍋底越煮越辣,降低辣度的作用就重要了起來。

傳統油碟基本上就是芝麻油加少量蒜泥,有人覺得芝麻油味道太濃,會加入部分菜籽油。至於加不加蠔油,反正我身邊的一個重慶朋友和一個成都朋友,關於這個問題都能吵半天。

其實無論是遵循傳統還是創新吃法,吃出自己喜歡的味道才更重要。火鍋能這麼流行,一定程度上不也是因為,我們在基礎的味道上,可以做一些調整,讓每個人都達到最舒服的口味和狀態。

二、北京涮肉的麻醬

說到北方火鍋,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涮羊肉,其實還有肥牛、酸菜白肉等等多種火鍋,但是涮肉和麻醬小料的搭配無疑還是知名度最高的。

涮肉的鍋底其實就是白水,有人往裡放紅棗、蝦皮、藥材什麼的,其實視覺體驗大於對味道的影響。

涮的食材也就是羊肉,無論是鮮羊肉還是凍羊肉卷,搭配的蔬菜也以大白菜、粉絲、凍豆腐這些沒有特殊氣味的蔬菜為主。

就算是食材足夠好,能吃到食材的鮮味,但還是缺少烹飪中的重要一環——調味。

所以涮肉的小料,首要就是要解決調味的問題。至於芝麻醬為什麼能脫穎而出,除了本身香濃的口味之外,還有物產和生活習慣的影響。

芝麻在漢代傳入中國,宋代就有麻醬拌麵的吃法,到了清代,芝麻更是京師周邊重要的糧食作物。

老舍從不吝嗇對麻醬的讚美:“你知道,芝麻醬是最能補肚子的!”

有一年北京的麻醬供應困難,老舍當時是北京市人民代表,他的提案就是“北京人夏天離不開芝麻醬,希望解決芝麻醬的供應問題”。

在食物匱乏的年代,麻醬在北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並不低,一戶一月一人一兩麻醬,想多吃也沒有。

從清代到民國,以當時的物產和口味,麻醬成為了涮肉的小料,最後成為一種習慣,堅持下來。

這麻醬也不是純芝麻醬,最常見的是“二八醬”

(花生醬與芝麻醬2:8搭配)

,其實純芝麻醬的口感,是有一點點苦的。

要做涮肉小料,首先得把芝麻醬“澥”開,也就是稀釋芝麻醬,芝麻醬倒碗裡,一邊兌水,一邊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攪拌,直到把芝麻醬裡邊的油“逗”出來,用筷子挑不起來了,就齊活了。

最常見的是用涼白開,也有的用香料煮出來的水,用油澥的話,口感就膩了。

麻醬小料的配方,和川渝火鍋的鍋底類似——各家都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絕活兒。

最基本的二八醬、韭菜花、紅腐乳必不可少,再加上小蔥和香菜,喜歡吃辣的再來一碗現炸的辣椒油,講究的還要加入蝦油、魚露、黃酒……有的店號稱自己用了28種食材調配小料。

三、潮汕牛肉火鍋的沙茶醬

如今的潮汕牛肉火鍋,與北京涮肉倒有一些相似之處,都是用清湯鍋底,沒有太複雜的調味,一個涮牛肉,一個涮羊肉。

而沙茶醬和麻醬的區別,主要是因為物產和歷史行程的影響。

沙茶醬並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調料,它是從東南亞傳過來的,是南洋風味的代表。

南洋,是明清時期對南海附近東南亞各國的統稱,包括現在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與東南亞交往,但直到近代,中國人的南洋路才越走越寬。很多人為了謀生或者逃避戰亂,漂洋過海來到東南洋。據統計,從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初,近100年的時間裡,有1500萬中國人到東南亞尋找機會。

當這些移民來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時候,第一次聽到了“沙爹”這個詞。

南洋地區把烤肉串統稱為“沙爹”

(sate)

,它是源於印度的烤肉,基本上是以醃好的肉串成串烤制,最後刷上醬汁,這種醬汁也順理成章的被叫做“沙爹醬”。

傳統的沙爹醬一般是由烤熟的花生、椰糖、紅黃辣椒、南姜、蒜和鹽等組成,這是在印度咖哩的基礎上,融入了東南亞特有的食材。這種醬料重辛辣,也偏甜。

來到南洋的中國人,接觸到了這種醬汁,從南洋返鄉的番客

(華僑)

,也將一些南洋的飲食文化,連帶沙爹醬一起帶回了潮汕。

不過傳統沙爹醬的口味實在是太重了,當地人根本沒法接受,於是先輩們開始了對沙爹醬的大膽改良。而這條改良之路,本質上就是“增鮮去辣”的過程。

潮汕處於沿海地區,當地人就地取材,在醬料里加入魚乾和蝦乾,在減少辣椒粉的同時,又加入五香粉、醬油等中式調料,鹹鮮的感覺更加突出了。

到20世紀初,源自南洋的沙爹醬被成功改良成沙茶醬,功能也由烤肉醬變成了蘸料和調料。

鹹、香、鮮、辣,口味複合的沙茶醬,恰到好處的給牛肉帶來一口海洋的滋味,成為潮汕牛肉火鍋的絕配。

是油碟還是麻醬或者沙茶醬,主要取決於吃的到底是什麼火鍋,如果吃的是椰子雞火鍋或者酸湯魚,那既不會用到油碟也不會用到麻醬。

這並不是誰更好吃的問題,而是誰更合適,找到合適的吃法、合適的口味,沒有誰高誰低,都是享受美食的過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個料理人(ID:sanjiangfood)

,作者:衛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