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伯邑考的身世是什麼?為什麼說他是被紂王所殺,而不是被紂王所殺?

喜歡看封神榜的朋友就會知道,西伯侯姬昌有兩個著名的兒子,大兒子叫做伯邑考,而二兒子叫做姬發,小說上伯邑考的結局是不幸的,他從小就聰慧賢良,是一名優秀的儲君,但是為了營救父親進入商都朝哥,成為紂王的馬伕,卻不幸遭到了妲己的陷害,最終被殘忍的紂王做成了肉羹,讓姬昌喝下。

在正史當中,關於伯邑考的結局也有兩種說法,一個是被紂王所殺害,另外一個就是被周文王廢除,立了更有才華的姬發為繼承人,導致最終伯邑考鬱鬱而終。

不過在此期間讓觀眾感到好奇的事情是,為什麼姬昌姓姬,大兒子要叫做伯邑考,而是不跟隨父親的姓氏呢?其實這就要從古代的姓氏制度說起,儘管現在人們都習慣以父親的姓作為自己的姓氏,在古代原始部落並沒有明確這樣的說法。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名稱或者部落首領名字,好方便辨別不同氏族的後代,以便相互之間的通婚,春秋戰國以前,姓依然是一個起源階段,在不斷的發明發現過程當中,不少人並不是以父親名字為姓,而是以封地,比如“秦、趙”,或者是以官職:“司馬”。

那麼伯邑考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他跟隨了父親的姓氏,也姓姬,人們可以將其稱作“姬伯邑考”或者是“姬考”,“伯”之的意思,在宗法社會,可以表明是長兄,而姬發,身為二公子,我們也能稱呼他為仲發,仲就是第二的意思。

《左傳》記載:“亦唯伯仲叔季圖之”,意思就是家人兄弟排行的持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因此我們常說成語“難分伯仲”,就是表明難於區分長短。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在封建社會當中,長子通常都是繼承父業當家,在過去伯通多個通假字,春秋五霸的“霸”實際上也可以通作伯,意思就是長者。

“仲,中也,位在中也。”,孔子因為排行老二,因此他的字就是“仲尼”,世俗之間一些人開玩笑,也將其叫做“孔老二”,排序法起名有什麼好處呢?古代貴族公子太多,父親用姓氏取名很難區分,因此就這麼說了。

不過有的時候,用排序法稱名字,也比較朗朗上口,有意思的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名字為“旦”,後世叫他“季旦”或者是“姬旦”都不怎麼好聽,採取的就是他的封號,“周公旦”來形容了。

而伯邑考的邑,則是與其當時擔任的官職有關,伯邑考既是掌管城邑的官吏,同時又是西伯侯的世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姬昌大公子叫伯邑考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