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53° 的茅臺比43° 的貴且受歡迎,原因分享

作者:惘憶

作為曾經的一個糧食酒坊小坊主來說,43度在於其它酒類可能有點高,但在白酒裡的度數是相當低了。

記得以前我家釀糧食酒時,一般接酒到37度基本就停止蒸餾了,熄火開甑出糟清理場子,一次釀酒流程徹底宣告結束。

為什麼呢?那三十多度的酒浪費了不可惜嗎?

不可惜,它酸酸澀澀的,且酒香一點也不濃,酒花泡泡大,一閃而沒,比水強一丁點,但水沒有它的怪味。如果和頭酒二酒勾兌,口感值和酒香值嚴重被拉下。

為什麼說茅臺酒的事,卻扯到我家小作坊酒了呢?因為天下糧食酒的釀造原理及過程都差不多,不同的是細節。比如茅臺酒的“12987”,這就是別人做不到的,也正是它之所以成為國酒的原因。

像我家釀的小作坊糧食酒,一般分為頭酒,中酒,尾酒,而茅臺則是12987。

這一串數字是什麼意思呢?是茅臺酒的釀製過程。即週期長達1年,2次取酒,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這也是這種工藝名字的由來。

話先說回來。像我家的糧食酒哪種酒好喝呢?中酒。頭酒剛下來時九十多度,到七十多度至五十度則為中酒,也是我們鄉里稱為“二鍋頭”的那種酒,最好喝的,像甘蔗最甜的那種,剩下的尾酒味道就差很多。

而53度的茅臺酒取自3至5次的取酒,至於43度的茅臺酒連6次取酒都不是,是第七次取酒。這麼說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吧?

那是不是43度酒的味道就很差勁了呢?差是差一點,但還是很好喝的,

這裡就要說到酒的勾兌技術了。

不管大酒廠還是小酒坊,最後出酒時都離不開勾兌,即使貴為國酒的茅臺也是。

大家可別小看酒的勾兌過程,它可以說是整個釀酒過程的靈魂。說直白點,就是酒賣不賣得上價,暢不暢銷,完全在於口感。而這個口感,就取決於勾兌師的味覺敏感度。

因為勾兌是一種對釀酒經驗考驗極大的工藝。它的目的不僅僅是去除雜質、協調香味兒,更多的是透過不同基酒之間的組合和調味,平衡酒體,使其保持獨特的風格,達到更佳的口感。

也正是如此,很多廠家都極為重視醬酒勾兌,比如像茅臺、國臺等都不乏國家級別的釀酒大師、勾兌大師,正是在他們的進行勾兌之下,才會誕生一瓶一瓶讓人回味無窮的醬香美酒。

所以43度的茅臺酒並不是味道特別差,能經過勾兌師精心勾兌後投放市場的酒,味道是差不到哪裡去的。它之所以賣不過53度的茅臺酒,除了口感上略差一點,還與兩個原因有關。

一個是傳統的觀念,人們一直認為53度的酒最好喝,而且這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所以眼裡只有53度酒,有的人即使喝不慣,也不好意思說出來的,那樣會被酒友質疑酒智商的。

另一個原因與茅臺酒廠的宣傳有關,茅臺酒廠的宣傳重點一直是53度酒,對於43度酒冷落不少。

俗話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世間哪有什麼真正的好酒?喝得慣才是好酒。喜歡43度酒的人不妨大膽追求心中所愛,而且價格也低了不少,算算還真划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