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80年代的100元能幹嘛?請全家人吃10頓火鍋,在早市買2000個饅頭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現在的錢是越來越不值錢了,一張百元大鈔拿出來,基本買不了多少東西就給花光了。比如去商店裡面買菸,兩盒華子就得一百塊;去餐館裡面吃飯,隨便炒兩個菜又是一百塊;出門打個車,感覺沒走多遠計價器就已經顯示成了三位數;去電影院裡面看場電影,一百塊頂多兩張票。

然而在我的童年記憶中,一百塊可是很值錢的,可以買到很多東西。比如去商店裡面給大人們買菸,一包上海牌只要5毛錢,一百塊我能買20條;出門坐公車,只要6元就能買張月票,一百塊我一年都坐不完;去劇場裡面看場電影,一張票只要兩毛錢,也就是說我得看500場電影才能花掉一百塊,可能這輩子我都看不了500場電影。

當然作為一個吃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下館子吃飯。當年的一百塊幾乎可以滿足我對美食的所有幻想。

比如吃早餐,小時候我家離學校比較遠,為了省時間,上學的時候早餐一般外面吃,餐費標準一般就兩毛錢左右。通常就一塊8分錢的燒餅,兩根4分錢的油條,然後再來杯豆漿,也是4分錢。當然有時候也會吃包子或者饅頭,那玩意兒更便宜,一毛錢兩個大饅頭能給你撐得飽飽的。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的話,一百塊能夠買兩千個饅頭,我一個學期都吃不完。

再比如吃麵條,小時候我家對面有家比我年紀還大的飯館,煮麵條乃是一絕,那調味打得不能說是天衣無縫,那也是恰到好處,深得我和我爸兩大面客的熱愛。正常情況下,基本上每個週末我爸從廠裡回來,爺倆就會去他們家消費一次,而且每一次都是雷打不動的老三樣。

首先麵條給下半斤,都用大碗裝,辣子多放;然後二寸長的五花燒肉兩塊,不用切直接蓋上;最後再來兩串油炸丸子,滿滿的兩大碗搞定。當然如果是夏天,飲料也會安排上,老爸喝啤的,我來汽水。

而這樣兩份麵條懟下來,花費也就一塊多。所以即便是每週都去他們家吃,我和我爸一年也消費不了一百塊。

當然如果是去吃大餐打牙祭的話,那消費可能就要高一些了。小時候我家每個月會有一次奢侈消費,發了工資的老爸就會領著全家人去涮火鍋。這是我最期待的日子,什麼鴨腸毛肚羊肉卷,平時吃不上的東西全都在這兒了。

這是我家每個月最為奢侈的一筆消費,基本上一頓都得要10元左右。但即便如此,我們家也得吃上十次才能花掉一百塊。對比現在一家人出去吃火鍋,動輒六七百的消費,那已經是相當的便宜了。

我童年記憶中的一百塊為何這麼值錢?因為我的童年是在八十年代。

那是一個低收入水平的年代,工資普遍不高。比如我爸在國營廠裡面當技工,一個月工資差不多就50塊錢。而這個工資待遇在當時已經算是比較不錯了,一般得要工齡較長的老職工才能達到這個水平。其他的像剛入職的學徒工,前三年的工資也就才一二十塊。只有等到三年的學徒期滿後,他們才能拿到36元的正式工待遇。

再比如我母親從師範學校畢業後,被分到小學裡面當老師,最開始的時候她的工資也就三十元左右,後來漲到了四十塊。這樣一算下來,我們家一個月的收入大概是90塊左右。換句話講,當時一百塊錢比我們家全家一個月的收入都還要多,那能不值錢嗎?

事實上,我們家的這個收入水平在當時已經算是不錯了。當時我們全家老小足有6口人,都指著父母的收入生活,開銷絕對不算小。但是當時我們家的生活水平並不低,雖不說頓頓能吃肉,但時不時打打牙祭還是可以的。而且家裡像什麼腳踏車、電視機、電冰箱這些東西全都給置辦上了。

簡而言之,我家當時的收入情況屬於是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收入比我家低的家庭也有不少。比如我鄰居叔叔家裡就他一個人在廠裡上班,一個月四十多塊的工資就是他們家裡的全部收入,但他們也就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

這還僅僅是城市裡面的收入狀況,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那個收入水平無疑要更低。由於農村沒有工廠企業,所以提供不了什麼工作機會。農民們想要掙錢那就只能是去給人家做小工,或者當挑夫,幹一些賣力氣的活。而這種工作往往都是吃力不討好,辛苦費力氣不說,工資也沒多少。可能你挑著上百斤的貨物,辛辛苦苦跑了幾十裡地,累了一整天,結果到手的力錢也就那麼一塊錢。

理論上講這個工資也不算低,畢竟就算是一塊錢一天,那一個月幹下來也有著30塊的收入,都快趕得上城裡的工人了。但問題是這種工作不能天天做,且不說沒有那麼多貨給你挑,你的身體也吃不消啊。

所以即便是那種專門攬活賣力氣的挑夫,一個月能有一半的時間幹活就不錯了,運氣好能掙個一二十塊。而這一二十塊血汗錢,往往就是他們一家人所有的收入。

所以在八十年代,咱們中國的收入水平是非常低的。既然收入低,那麼物價自然也就高不上去了,不然就沒法活了。所以大家在消費的時候,往往只需要很小的面額,就能買到很多的東西。

那時候買東西的單價,一般都是以“分”和“毛”為單位的,能上一塊錢的那都算是大額消費,沒法天天搞。就比如前面所講的我們一家人涮火鍋,那得是一個月才能有機會搞一次。

當然了,那時候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便宜。像電視、冰箱以及腳踏車這一類的工業品,那都屬於是高消費品,通常都是以百元為單位。比如我家的第一輛腳踏車,鳳凰牌的二八大直槓,花了160塊。而我家的第一臺電視,西湖牌的14寸小黑白,花了400塊。

沒辦法,咱們國家那時候的工業底子薄,工業品產能有限,由此導致電視冰箱這些工業品成為了稀缺物品,時常就是供不應求。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既然商品稀缺,那自然就會賣得比較貴。再者而言,由於當時的生產技術也還比較落後,工業品在成本方面也遠比現在來得高,所以賣得貴實屬正常。

總體來講,物價低才是那個年代的特徵。因為在那個物資稀缺的年代,溫飽才是老百姓的首要追求。而低物價源於低收入,說明那時候的我們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的。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穿新衣服總要等到過年,冬天總有吃不完的白菜蘿蔔,想吃火鍋就只能等到老爸發工資……

所以我雖然懷念那個年代,但我並不想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