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東漢衰敗根源:諸葛亮作出《出師表》,桓、靈是什麼意思?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作《出師表》,文中提到自己對漢室衰敗原因的看法:

文中提到的“桓、靈”,是指東漢時的漢桓帝和漢靈帝。桓帝時,宦官專權,賣官鬻爵盛行,政治腐敗,發生了黨錮之禍,桓帝本人荒淫無度,後宮嬪妃宮女無數。 而靈帝更是耽於享樂,宦官專政和黨錮仍在延續,天下糜亂,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並由此埋下了東漢王朝傾頹的禍根。後世的古代知識分子們常將東漢覆亡的緣由歸根於桓、靈二帝的昏暗。然而,東漢衰敗亂象的根源,早在立國之初,一代英主光武帝在位時候便已現端倪,經歷東漢歷代朝廷的發展,直至桓、靈二帝時無可挽回。

一、光武帝沒有把地方豪強這個亂象隱患處理好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地方豪強,是一類不可忽視的存在。秦漢之際的地方豪強大族,出自原戰國六國貴族、地主後裔和秦漢王朝的貴族、功臣族人,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兼併土地,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足以動搖天下形勢。章太炎就在《訄書·定版籍》裡說:“豪彊之暴,酷於亡秦 。”

東漢建立後,光武帝劉秀大封功臣外戚“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其外戚恩澤封者四十五人。”,然後“帝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並不用。”。即收回了功臣們的兵權,封以土地和爵位,在政事上以三公為負責,不重用功臣,避免了功臣們恃功而驕,給政權帶來不穩定。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光武帝的這種做法,雖然消弭了當前的不安定因素,但這些獲得大量土地賞賜的功臣外戚們,原本就是豪強的更加壯大;原本不是豪強的就成為新的豪強,反而埋下了另一個隱患。當然,我們也不能以現在的“事後諸葛亮”心態來苛求古人,結合當時的形式來看,光武帝的做法也是必然的政治妥協之舉。

劉秀的起事、稱帝離不開豪強的支援。劉秀作為南陽漢家劉氏宗族,自己本身就是地方豪強一員,其母樊氏、姐夫鄧晨,都出身南陽地方豪族。他的起事,還聯合了南陽的另一地方豪強大族李通的勢力。劉秀被推舉為帝,也是麾下反莽豪強勢力擁立的結果。從這方面來說,劉秀也難以對自己的支持者下狠手。

地方豪強勢力短時間難以卒除。豪強勢力在東漢初立時已有相當的規模了,不少豪強在地方上儼然龐然大物,勢力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如皇后陰麗華的家族,亦為南陽大族,“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而且南陽陰氏還是政治勢力較弱的家族,至於那些族內高官輩出的豪強,其勢力更是可想而知。強行剪除他們,必然要引起天下動盪,對於剛剛建立的東漢朝廷是難以承受的。

豪強階級的壯大,使得他們的貪慾也隨著膨脹,以至於到了敢於反抗朝廷的地步。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朝廷為了掌握國內田的情況,“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這一政策觸動了豪強地主們的利益,於次年建武十六年發生了抵抗朝廷的動亂,地方豪強大族組織武裝力量,“攻劫在所,害殺長吏。”,其中以“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這也是東漢地方豪強大族第一次向朝廷亮出了獠牙。

雖然這一動亂被光武帝利用高明的政治手段分化瓦解消滅了,但由於東漢立國得益於地方豪強支援的根本性原因,地方豪族壯大的問題並沒有被解決。“郡國大姓”們在光武帝這個強勢君主面前不得不表示了臣服,朝廷得到了表面上的勝利,而豪強們則蟄伏下來,在歷史的發展中繼續壯大。

二、外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始於桓、靈二帝之前,政治鬥爭激烈

東漢東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後,掌握朝廷實權的外戚、大將軍何進在與宦官十常侍的政治鬥爭中失敗被殺,導致了朝廷的大動亂,揭開了董卓入京專權、諸侯反董,乃至曹劉孫崛起、三國分立的序幕。

何進並不是漢代唯一專權的外戚。兩漢之際,外戚專權一直是政治的痼疾,但凡皇后的兄弟乃至侄輩,基本都加封爵位官職,獲得權力。當西漢高祖、武帝以及東漢光武帝、明帝等強勢帝王在位時,尚能使大權不旁落,而一旦這些強勢君主去世後,外戚們便開始掌握權柄。東漢的外戚專權始於第三任皇帝漢章帝,他在位時,皇后竇氏的哥哥竇憲“兄弟親倖,並侍宮省,賞賜累積,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又在和帝時因軍功“陵肆滋甚”,以至於了叛逆之心而被宦官鄭眾誅殺。除竇憲之外,何進之前的專權外戚還有鄧騭、閻顯、梁冀、董重,無不權勢滔天。

就像惡性腫瘤引起一些致命的併發症一樣,外戚專權這個東漢“政治之癌”引起了另一個併發症——宦官專權。除上述竇憲被鄭眾誅殺、何進被十常侍誅殺之事以外,從以下記載就可已看出,東漢時外戚和宦官鬥爭之頻繁激烈:

安帝時,鄧太后之兄,大將軍鄧騭為宦官李閏誣陷,不久自殺。

順帝時,閻太后之兄,車騎將軍閻顯為宦官孫程所誅滅。

桓帝時,梁太后之兄,大將軍梁冀為宦官單超、徐璜等五人推翻。

除此之外,東漢還有外戚之間的鬥爭,如作為外戚的何進誅殺同樣作為外戚的驃騎將軍董重。

究其原因,外戚專權,必然架空皇帝權力,處在深宮的皇帝為了奪回權力,必然要藉助其他力量。而由於外戚們把持了朝政,大多數的文武官員都是依附在強權之下,這些人就無法成為皇帝信任的力量。皇帝茫然四顧,就只能依靠同樣處於宮中的宦官力量。於是就出現了外戚和外戚、外戚和宦官不斷爭鬥輪流專權的惡性迴圈。

三、多年對北匈奴和羌族的戰爭造成了東漢財政的亂象

光武帝時,北匈奴崛起,不斷入侵東漢邊境地區,而東漢朝廷由於天下初定,為了避免在不利的情況下與匈奴發生戰爭,還為了安撫西域,用金錢買和平,價碼是給匈奴“歲一億九十餘萬”,給西域“歲七千四百八十萬。”。雖然花錢買平安的代價相對戰爭來得小,但仍然不小的錢財支出也給財政帶來了一定壓力。明帝時的司徒袁安就指出:“北庭彌遠,其費過倍,是乃空盡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

明、章、和三帝時期,東漢對北匈奴展開了戰爭。自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開始,至終於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竇憲徹底消滅北匈奴結束。對北匈奴的戰爭長達18年,給財政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而對東漢朝廷財政最致命的打擊來自羌族的叛亂。東漢安帝永初元年,羌族叛亂,“先零種羌叛,斷隴道,大為寇掠。”,於是朝廷派出車騎將軍鄧騭和徵西校尉任尚率領大軍討伐,由此拉開了東漢與羌族60年戰爭的序幕。

安帝時的羌亂讓東漢朝廷花費巨大:“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

順帝永和元年,羌族又發生叛亂,這次的羌亂延綿二十餘年,至靈帝時期才告一段落,軍費則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軍旅之費三百二十餘億,府帑空虛,延及內郡。”。

然而禍不單行,安帝永初三年,在討伐羌族叛亂的同時,國內又發生了大饑荒,“三月,京師大飢,民相食。”、“十二月辛酉,郡國九地震。”、“京師及郡國四十一雨水雹。並、涼二州大飢,人相食。”。東漢朝廷的財政面臨著崩潰的邊緣。

財政危機帶來的另一個惡果是——賣官鬻爵。

為了籌集資金,應對對羌戰爭和國內的災害以及各項支出,安帝永初三年,朝廷開始發賣官爵,出售的“商品”包括?“關內侯、虎賁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緹騎、營士分別各不等。”,開啟了東漢朝廷賣官鬻爵之先河——換而言之,官爵買賣的亂象早在桓、靈二帝之前就發生了。

官爵買賣的政治併發症是政治體系被嚴重破壞,腐敗橫行,吏治敗壞,賣官人付出的成本在其上任後又轉嫁給了百姓身上。這一亂象延續到靈帝時達到了頂峰,不但設立了官爵買賣的“商店”——?西邸,甚至象徵朝廷中樞權力的三公、九卿也被明碼標價:“公千萬,卿五百萬。”,以至於鉅鹿郡太守司馬直不堪這種盤剝百姓的政策,在“上書極陳當世之失,古今禍敗之戒”後,憤而自殺。

豪強難抑,外戚、宦官專權,財政危機,政治腐敗,這些隱患早在桓、靈二帝之前就埋下了,在歷史中生長蔓延,不斷侵蝕著東漢政權的肌體。當然,我們也不能說而桓、靈二帝對政權的覆亡毫無責任,正是他們的昏庸亂政,又將這些惡疾不斷放大,終於使得東漢王朝不堪重負,轟然倒塌。

參考史料:

《三國志》

《後漢書》

《晉書》

本文為長史如歌原創首發,文中圖片源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通知後定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