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薦讀】一個女人竟讓皇帝下跪,一個男人讓皇帝下跪,看完我沉默了

(作者:趙輝)隋朝作為開啟大唐盛世的前代王朝,結束了長達260多年中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戰亂,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統一王朝。隋朝雖然存在只有短短的37年曆史,但卻被歷史學界認為是中國最重要的時期,開啟了中國科舉取士的先河,為中國社會的穩定與文化發展奠定了輝煌的基礎。

隋煬帝楊廣作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褒貶不一、譭譽參半,在位14年即身死國滅,落得千古罵名。隋煬帝為了便於巡遊江淮地區,勞師動眾修建大運河,導致不堪負重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為了滿足淫慾,遍尋天下美女。楊廣下江南時,在龍舟選有1000名美女,讓她們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縴。楊廣在船上觀賞時,看上了“殿腳女”吳絳仙,當即納為嬪妃。楊廣靠著門簾,對身邊大臣說:“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絳仙,真可療飢矣!”。隋煬帝的故事也為中國老百姓所耳熟能詳、津津樂道。

隋煬帝楊廣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勞民傷財,引得天下百姓生靈塗炭,為天下人民所唾棄。但隋煬帝楊廣曾經是一個頗有成就的詩人,卻很少被人們所提起、所推崇,開啟了唐詩宋詞的文學輝煌。這是什麼原因呢?

曾經,楊廣年少好學,喜歡詩文,其文初學庾信。為晉王時,召引陳朝舊官、才學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餘人,“以師友處之”,於是愛好梁陳宮體。儘管楊廣的詩歌有的比較粗糙,有的還有宮體輕豔之嫌,但總的來說,他的詩歌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風貌,展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負。最著名的詩詞就是《春江花月夜》,引得後世詩人紛紛效仿,其後才有唐朝張若虛的同題詩《春江花月夜》。

這還不是隋煬帝楊廣在文學方面的最高成就。據史料記載,“煬帝鑿汴河,自制《水調歌》”(唐劉餗《隋唐嘉話》);“《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自制,聲韻悲切,帝喜之。”(《脞說》);“煬帝鑿汴河成,自造《水調》。”(杜牧《揚州》詩自注)。

也許大家對《水調》《水調歌》不太熟悉,那麼《水調歌頭》詩詞卻是耳熟能詳,北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名篇的來源,就來自隋朝的《水調》音律。歷代的研究主流觀點,就認為《水調》為隋煬帝楊廣所自制,而且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同。隋煬帝楊廣牛人一個吧!不僅成功從兄長楊勇手裡篡奪了隋朝太子的位置,成為隋朝的皇帝,享盡榮華富貴;而且開鑿了大運河、確立了科舉制度;花天、酒地、美色、美景、詩情等樣樣具有;更是自創了《水調》,以《水調歌頭》經久不息的生命力,流傳至今,成為唐詩宋詞輝煌的起點。

事實果真這樣嗎?隋煬帝楊廣雖然奪得了皇帝之位,卻因此身死國滅;雖然開鑿的大運河,卻造成各地農民起義;雖然享盡榮華富貴美色,卻因此身首異處;雖然才華橫溢,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水調》和《水調歌》真是隋煬帝楊廣的自創、自制併為後世所接受、認可,成為唐詩宋詞輝煌時期的始作俑者?筆者是不大相信的!

其實,在《脞說》中的記述已經透露出了《水歌》與隋煬帝楊廣的關係。“《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自制,聲韻悲切,帝喜之。”,《水調》《河傳》為煬帝將幸江都時自制,短時間內自制可能嗎?任何文藝形式的成型都是經過漫長時間的組別積累。“聲韻悲切,帝喜之”說明了隋煬帝喜歡《水調》的聲韻悲切,是隋煬帝偶得而已,耳目一新,極力推崇《水調》的悲切聲韻與詩詞而已。

那麼,《水調》的原始出處與形成地,究竟是在哪裡呢?才讓隋煬帝得之甚喜?隋煬帝將幸江都時,已經是勞民傷財、民怨沸騰的大運河修成之時。大運河聯通江淮,所用民力也為江、淮本地民力,主要為淮水地區的勞苦大眾。在淮水地區、淮水兒女之中,產生“聲韻悲切”的《水調》,以表達對隋煬帝的怨恨,對自己命運的悲切,當在情理之中。當年大禹治水時期,中國第一首詩歌“南音”就來自於淮水塗山氏女所吟唱的“候人兮猗”,哀婉悲切的表達了塗山氏女對大禹的思念,成為中華詩歌的《歌頭》。直到近代,淮水岸邊的《鳳陽花鼓調》曾經伴隨著鳳陽窮苦人民四處乞討,哀怨悲切地訴說著人民的苦難。

因此,筆者可以判定“煬帝將幸江都時,聲韻悲切,帝喜之”的《水調》,實際產生於、來自於淮水地區,更具體的地區就是淮水塗山地區,產生“候人兮猗”的塗山淮水,而不是隋煬帝的自制。

這個結論有依據嗎?當然。凡是真實存在的事物,必有其留下的各種印記與線索,可以穿越時光,再現其本源的特徵。

北宋史學家、經學家、散文家劉敞(1019—1068),在其詩詞《揚州聞歌》二首雲:“淮南舊有於遮舞,隋俗今傳水調聲。白雪陽春長寡和,著書愁絕郢中生。”、“半夜暖風吹朔雪,東城南陌曉來春。郊光野氣望不極,柳意梅香愁向人。”。劉敞以其史學家的博識在詩句中記述了淮南淮水塗山過去流行“於遮舞”,從隋朝開始民間又流傳《水調》聲到今天。顯然,“於遮舞”與“水調聲”為“淮南”所固有、所產生。“淮南”“郢”“向人”三個具有明確地理位置的名稱,都指向劉敞的《揚州聞歌》二首詩詞作於塗山淮水。《水調》也因為產生於塗山淮水,而稱為“聲韻悲切”的《水調》。淮水塗山地區在宋朝時期,也屬於揚州地域。

《水調》之所以被附會於隋煬帝自制、自創,乃是因為《水調》為淮水民間詩詞歌賦,為隋煬帝所發掘、所喜愛、所推崇,在歷史變遷中具有了的隋煬帝烙印。眾所周知,隋煬帝對江、淮地區,對江淮地區美人、美景情有獨鍾,開鑿大運河也是為了方便遊覽江淮,為了便收集江淮地區的美女,秀色可餐的美人吳絳仙的故事,也正是在此情景下產生的。隋煬帝寧願丟掉江山、丟掉生命,也不願離開江淮的美景、美女,將生命的最後時光徹底交付給了長江、淮水。不愛江山愛美人,“聲韻悲切”的《水調》也最終成為隋煬帝最後輓歌,詩人楊廣最後的詩篇。

《水調》之所以被稱為《水調》,是因為塗山淮水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是“水”字誕生的地方。《水調》是名正言順、正本清源、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南方水文化的體現。產生於塗山淮水,曲調眾多、韻律豐富的《水調歌頭》,也因為隋煬帝的發掘、喜愛、推崇,成為中國文化極盛時期的唐詩宋詞取之不盡的文化源泉,是《詩經》《楚辭》《漢賦》之後,唐詩宋詞興盛的無盡源頭。這也許是隋煬帝在中國文化發展中,最傑出的貢獻。(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