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家居

這座小城是塞爾維亞的“顏值擔當”

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是一個我至今仍然無法完整記住的地名。這座小城既是塞爾維亞的“顏值擔當”,也是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

小城位於多瑙河畔,從塞爾維亞第二大城市諾維薩德出發,駕車10餘公里便可到達。與大多數塞爾維亞城市不同,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沒有被前南斯拉夫時代的建築風格所影響,依然保留著舊時巴洛克風格。

小城以廣場為中心,只需一個小時就能逛一圈。但它來頭可不小,1308年有羅馬式城堡在此落成,1690年發展為城鎮,奧匈帝國時期成為塞爾維亞北部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為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也促成了小城建築風格的多元化。

我將車停在路邊,路旁有一個幽深院落,綠樹成蔭。一棟黃色牆身的大型建築立於院落中心,頂端平臺有黑色圓頂,這棟建於1791年,1902年重修的建築是卡爾洛夫奇語言學校的舊址,也是歷史上第一所塞爾維亞語言學校,堪稱塞爾維亞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源泉。

著名的《卡洛維茨條約》也在這棟建築中籤署。1699年,奧斯曼帝國與俄國、奧地利和波蘭等談判,並簽署《卡洛維茨條約》。條約協定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以蒂薩河、薩瓦河和翁納河一線為新的邊界,俄國取得了亞速海和德涅斯特河地區。歷史學界認為,《卡洛維茨條約》是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

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的知名學校並不只有這一所,1794年設立的東正教神學院是世界上歷史第二悠久的東正教神學院,至今仍然存在。前行幾步便到了市政廳廣場,這是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的中心,也是最舒服的地方,綠樹成蔭,一幢幢大型建築散落於廣場四周。廣場中央小小的噴泉名為四獅噴泉,顧名思義,石柱上四隻銅獅子的口中吐著水線。

廣場一側是老城最高的建築聖尼古拉斯教堂。這是一座擁有雙塔尖和巴洛克式立面的教堂,建於18世紀末至19世紀。雖然年代並不久遠,但並非沒有可觀之處。白色立面是非常標準的巴洛克式,內部則是典型的東正教風格,祭壇上的畫作十分精美,出自19世紀藝術家之手。

廣場上最宏大的建築立於另一側,文藝復興式的立面,呈左右對稱結構,跨度近百米。這裡不但是老市政廳,也曾是黑山駐塞爾維亞領事館所在地。另一棟土黃色牆身,對稱拱窗上有暗紅色雕飾的建築,正中有八角形鐘樓,是塞爾維亞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所在地。這個建築各有來歷的廣場,堪稱塞爾維亞的文化地標之一,每一棟建築都值得細細探訪。若是對歷史沒有興趣,也可以在廣場上找到一家餐廳或咖啡廳,坐在露天座位上享受著寧靜氣氛。小城只有8000多人口,卻以紅酒聞名,其中最著名的Bermet紅酒曾是泰坦尼克號的特供酒。

山頂上的觀景臺是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的制高點,平臺上有一個大大的十字架,直面山下的老城。老城廣場上,聖尼古拉斯教堂的雙塔最為搶眼。十字架前有幾級大階梯,可以供人們閒坐觀景,一個真人大小的銅像坐在階梯上,與來到這裡的每一位遊客作伴。

在觀景臺上望向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最大的感受就是“綠”。與其說樹木是城市的點綴,倒不如說建築是樹林的點綴。目力所及,小城的一側延伸至一片樹林,樹林之外的多瑙河迎來一個90度直角轉彎,流淌向東方。另一側則向山坡延伸,密密麻麻的民宅沿山坡而建,再遠處的山坡上是大片草地,穿插著一塊塊葡萄田,享受著巴爾幹半島的熾熱陽光,也是這座紅酒小城的美味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