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家居

木棉道2016年第三期《我們的故事》書評:一件有故事的衣服,一卷書寫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用千千萬萬段經歷串連起人生的故事。每件衣服也不僅是用來遮擋或禦寒的物品,它是最貼近我們肌膚的伴侶,它承載了歷史的記憶、文化的精髓、匠心的堅守……我們買一件衣服,或許只是因為一瞬的喜歡;但是做一件好的衣服,需要耗費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光陰。

木棉道始終相信:衣服,也應該有自己的故事。一件有故事的衣服才能讀懂人的內心,才能讓穿著者遇見更多的美。20多年以來,我們不僅是在做衣服,也是在用心寫一卷故事集。

今年,邀您與我們一起來書寫,來見證。

貳拾貳

頭上玳瑁光,耳著明月璫

不知不覺,又已長髮及腰。

這一次,不想進行燙染,

也不願剪短做造型,

兀自找來一根古樸的簪子,

輕綰秀髮,工作、讀書、喝茶……

靜靜地綻放,從容地等待。

就像那些古代的女子,

一頭青絲,寫滿一瀑情思。

雲鬢秀髮,自古是美人的象徵。

風吹過髮絲時的浪漫,理雲鬢時的嬌羞,

流淌著婉約動人的東方韻味。

而那髮絲上熠熠生輝的金銀珠玉,

更是襯托著女子的嬌顏。

“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顏”,

青絲如詩,髮飾成韻。

或如簪,紋飾繽紛;

如華勝,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

如金步搖,赤蓮蟠鳳;

亦或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這些古代女子髮飾不僅可以裝點容貌,

還可傳情達意,宛如點點星光,

凝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美。

今天就讓我們翻開歷史的扉頁,

去回顧那些美輪美奐的傳統髮飾。

笄是簪、釵的鼻祖。

女子用來簪發,

男子用來固定冠帽。

它的外形簡單,單股,

無裝飾或頭部有極簡單裝飾,

上古時代已經出現。

因此,笄的材質也多偏樸素,

主要是骨、石、陶、蚌、荊、竹、木,

後期才出現玉、銅、金、象牙及玳瑁等。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

《儀禮·士昏禮》稱:“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

鄭玄注:“笄,女子禮,猶冠男也。”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

可以許嫁,謂之及笄。

由一個婦人給這個及齡女子梳一個髮髻,

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簪由笄發展而來。

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

杜甫有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古代時規定罪犯不許帶簪,

就是貴為后妃如有過失,

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

簪的材料以骨為主,

漢代開始出現象牙簪、玉簪,

還在簪頭上鑲嵌綠松石。

簪的製作工藝有鏨花、

鏤花及盤花等,

盤花是用細銀絲編結而成。

簪頭的雕刻有植物形,

動物形,器物形等,

其圖案多具有吉祥寓意。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

也是一種寄情的信物。

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

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

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

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就有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bò]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的說法。

釵和簪的作用相同,

都是用來插發的,

但不同的是,簪是一股,

而釵則是雙股。

釵流行於西漢晚期,

一直是女子的主要頭飾之一,

即便是如今,釵在梳妝品中仍有一席之地,

比如髮夾,就是從髮釵演變來的。

步搖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飾之一,

上有垂珠,行則搖動。

蓮步輕移,釵隨人動,風情萬種。

“頭安金步搖,耳系明月擋”就是這一寫照。

白居易亦在《長恨歌》中用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來形容楊貴妃。

其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

其上綴以珠玉。

六朝而下,花式愈繁,

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

與釵鈿相混雜,簪於發上。

華貴的步搖在古代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也作為禮儀的一部分,

用來體現婦女地位的上下尊卑。

篦梳是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

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

古代的女子幾乎梳不離身,

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這種梳篦常用金、銀、

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

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

周肪《紈扇仕女圖》

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

“凡玉器琢餘碎,取入鈿花用。”

鈿是用金、銀、玉、貝等

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髮的,

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髮髻

起裝飾的作用。

鈿子上裝飾有各式各樣的鈿花,

都是可拆卸的,

使用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以及流行款式變化,

更換鈿子上的鈿花。

鈿子根據所裝鈿花的多少以及樣式,

可分為半鈿、滿鈿和鳳鈿,

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

華勝是指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

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

《釋名·釋首飾》:

“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

勝,言人形容正等,

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

髮箍、眉勒、腦包,

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

是一種婦女包於頭額,

束在額前的巾飾,

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

當時的婦女不分尊卑,不論主僕,

額間常繫有這種飾物。

在87版的《紅樓夢》中,

也可以見到王熙鳳等貴婦佩戴抹額的造型。

木棉道2016年第三期《我們的故事》書評:一件有故事的衣服,一卷書寫

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

朝會時戴用的禮冠,

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

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木棉道2016年第三期《我們的故事》書評:一件有故事的衣服,一卷書寫

除此之外,明清時

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

多用於婚禮時。

木棉道2016年第三期《我們的故事》書評:一件有故事的衣服,一卷書寫

扁方,也稱扁簪,

其形如尺狀,平直如“一”字。

一端形似書畫的卷軸,

另一端呈半圓形,

是清代滿族女子

用來固定髮型的一種獨特的頭飾。

木棉道2016年第三期《我們的故事》書評:一件有故事的衣服,一卷書寫

宮廷裡的扁方,常使用金、翡翠、

珊瑚、玳瑁等珍奢材料來製作,

而民間材質多見銀、銅、

骨、木,偶見金、翡翠。

曾經佩戴於女子髮間的它們,

有如一幅幅展開的微小畫卷,

或色彩斑斕,或黑白分明,

飽含藝術生命力,於簡約樸素中,

見證了滿漢文化融合的歷史。

木棉道2016年第三期《我們的故事》書評:一件有故事的衣服,一卷書寫

掩鬢,用在髮髻兩邊,

對稱使用。

在明清時期流行,

一般質地輕巧,工藝精緻。

木棉道2016年第三期《我們的故事》書評:一件有故事的衣服,一卷書寫

一個個精雕細琢的傳統髮飾,

是女子頭上的絕美詩篇。

萬千青絲,因它而璀璨馨然。

如今,國風又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長髮飄飄的姑娘們身著華服,

戴上一隻步搖,簪上一縷花鈿,

漫步於煙雨畫橋……

這種美,穿越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