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他是明朝最有氣節的名將,被滅十族,被稱為明朝第一氣節大臣!

從春秋到明末,“氣節”這倆字最重要的用處就是正道統,辨華夷,無數仁人志士,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以身殉國,以身殉道,振奮世俗民心。

明朝時期有一個人可以擔起“氣節”這個詞,就是方孝孺。自古以來人們對他的態度一直是褒貶不一,有人將其視為士大夫不屈不撓的象徵,將他捧為有骨氣的人。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他這是愚忠,被滅十族是咎由自取。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朱標早年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在輔佐建文帝的4年裡,是方孝孺人生最輝煌的4年。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一個大臣, 建文帝是他的知遇之君,方孝孺對建文帝也真是忠心不二。朱允炆的四叔,燕王朱棣要奪取皇權,就是歷史上成功的一次清君側,靖難之役,歷史上所有的清君側只有朱棣取得了圓滿成功。朱棣奪得皇位之後,要找一個人起草他的登基詔書,但這個人不能隨便找,一定要找 一個權高勢重、廣得民心,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都強的,方孝孺就是最佳人選。

所以朱棣就找到了方孝孺,但這方孝孺一心忠於建文帝,他倒是寫了,可只寫了四個字——燕賊篡位。這就厲害了,方孝孺就是因為這四個字死的,他家裡邊的親戚朋友跟著他塊兒,好像一共死了好幾百人,也有說好幾千人的,這就是方孝孺被誅十族的原因。

其實朱棣身邊還有一個特別厲害的謀士,那就是黑衣宰相姚廣孝。在朱棣來南京之前,姚廣孝就叮囑朱棣:“你到了 南京成功奪權之後,千萬別殺方孝孺。”為什麼呢?因為要是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當時朱棣也答應姚廣孝了。

南京陷落之後,朱棣成了明成祖,也就是歷史上的永樂大帝。文武群臣大都見風使舵,都來朝拜新皇帝,只有方孝孺閉門不出,天天跟家裡邊穿白戴孝,哭建文帝。明成祖就吩咐人,找方孝孺過來,要跟他說事兒。

方孝孺還真來了,但這位大爺穿著一身白,見著朱棣就哭,就連朱棣也被感動了,說:“先生, 你不要這樣,我不是造反,我只是效法周公輔成王。”方孝孺就反問朱棣:“那你說成王安在?” 這裡的“成王”,其實指的就是建文帝。成祖說:“成王已經自焚了。 ”方孝孺又說:“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為皇帝呢?”成祖說:“國賴長君。 ”方孝孺又間:“那怎麼不立成王的弟弟呢? ”燕王就挺心煩的了,說:“此朕家事。”然後就把筆給了方孝孺,讓他快寫自己的登基詔書,還說:“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投筆於地,一邊哭一邊罵, 說:“死即死耳, 詔不可草!”意思就是我可以死,但要讓我給你寫這詔書,門都沒有!

這個場合,好多人都看著呢,明成祖也確實很尷尬,就問方孝孺:“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意思就是,你死了無所謂,難道你就不管家裡人嗎?沒想到方大爺大聲說:“便十族奈我何? ”他的意思很明確了,你不說九族嗎,殺我十族我也不寫!朱棣氣急敗壞,就把方孝孺的嘴角割開,幾乎一直撕到耳根子,並且搜捕方孝孺所有的親戚朋友,十族就是連學生帶鄰居都算上了,一起押解進京。你方孝孺不是說誅十族都不怕,好,朱棣就當著方孝孺的面,一個一個地殺,殺一個問一次方孝孺是否回心轉意,但是方大爺咬住了牙,強忍悲痛,一直到他的弟方孝友被押過來的時候,方孝孺的內心確實挺感慨的,按史書中的記載是,方孝孺當場淚如雨下,他沒想到自己的弟弟倒是很從容,哥兒倆互相鼓勵了一下,最後,方孝孺也被押到南京城聚寶門外被凌遲活剮,他遇難的時候才四十六歲。

很多人都說過“靖難受禍慘烈者,亦莫若孝孺。無論知與不知,無不義而悲之”這樣的話,清代的學者們也不例外。老南京人也都說,明朝的午朝門外丹墀上,有一塊血跡石,那就是方孝孺的血濺上去的,據說那石頭的顏色鮮紅欲滴,仔細一聞還有血腥味兒。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只不過是大夥兒覺得這位方先生太厲害了,古往今來要講氣節的話,這方孝孺可稱得上是頭一位。方孝孺的媳婦和孩子們也全都受他牽連,據說一共有873人!再加上被抓起來入監獄和充軍流放的,少說得有幾千人。

這麼一個有氣節的人為何後人對方孝孺的評價不高,主要在於他的死牽連了太多人。有人說方孝孺愚忠或邀明不懂變通不顧全家小親族的性命。

以身殉國這無可非議,而方孝孺卻牽連了八百多人,這些人應是無辜的。方孝孺可以不為自己考慮,因為他已經抱著必死的想法,但他的家人和朋友呢?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