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鄧亞萍兒子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但是不想兒子的話,她會選擇退役!

前幾天,女乒健將鄧亞萍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誇就對了》,在節目中談到自己的兒子迷上了電競,有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的想法。

她的兒子也和大多數青少年一樣,非常喜歡玩遊戲,尤其是英雄聯盟,段位也不低,於是就萌生了走職業電競道路的想法。

對於兒子的這種想法,鄧亞萍表示自己是不反對的,還特意去找了兩家頂級的電競俱樂部,瞭解選手們平時是怎麼訓練的,訓練強度如何,作息時間是怎樣的等等。

在瞭解完這些情況後,鄧亞萍幫兒子分析了這條職業電競之路的辛苦和不易,把競爭的殘酷性展現在孩子面前,然後選擇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自己去決定要不要做職業電競選手。

在看完鄧亞萍的教育方式之後,很多人對這種“教練式育兒”發出感慨,父母的格局和眼光越高,孩子之後走的彎路就會越少。

那麼何為“教練式育兒”呢?通俗來講,就是透過觀察孩子的行為模式,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幫助孩子最大化的實現其人生目標。

在《高績效教練》的這本書中,也對“教練式育兒”有很深入的解讀。書中講述了一個特別的例子,作者由於一次機緣巧合,選擇了讓滑雪教練去訓練網球運動員,這看似驚人的舉動,卻歪打正著的讓網球運動員取得了好成績。

因為滑雪教練並不會打網球,所以沒有給網球運動員設立目標,也沒有給予其過多的技術性指導。而是透過一系列有效的、智慧的提問,去幫助網球運動員覺察自身的現狀,消除內心的顧慮和障礙,從而主動確立合理的目標,在賽場上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狀態,最終實現逆襲。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這種現象,就是期望別人來給自己回答和建議。然後在聽到這些建議後,又本能地給自己找理由,認為別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沒有換位思考。比如:我們想減肥,去諮詢專業的瘦身教練或者身邊減肥成功的朋友,他們會告訴我們要保證每週的運動時間,在飲食上需要多注意搭配……而在聽完這些建議後,我們會心想:“我平時太忙了,沒有那麼多時間運動”、“不是我不想這麼吃,三天兩頭會聚餐也推不掉啊”,結果就是給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理所當然的認為我是有特殊原因才瘦不下來的。

在我們育兒過程中也一樣,不要直接給孩子設立目標,而是要透過引導去幫助孩子自我覺察,主動找到自己的目標,然後制定可行性計劃。

比如:孩子該吃飯時沒有好好吃飯,然後對媽媽說:“我餓了!”一般的家長就會選擇,趕緊去再給孩子做點吃的,不能讓孩子餓著。還有的家長,在看到孩子沒好好吃飯時,就提前準備好了麵包、小點心之類的,不等孩子說出來,就已經讓孩子先墊墊肚子了。但是“教練式育兒”的父母,就不會為孩子做很多,他們捨得讓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承擔餓肚子的後果,看似有點狠心,其實是在讓孩子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要真正做到“教練式育兒”,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注意這幾個要點:

無條件的相信孩子

“教練式育兒”的一個核心,就是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現在遇到的問題都不是難題,未來總會找到方法解決。充分調動孩子的自信心,幫孩子梳理現狀,並讓孩子自己找到適合的行動計劃。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座冰川,潛藏著無限的可能。

儘量少用告知的方式

不少家長都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去命令孩子做某件事。把孩子的每一步都提前想好了,只要按照自己的方法來做,就一定沒問題。但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是父母的延伸,會缺少了自己的獨特性。

只有透過幫助孩子認真分析現狀,讓孩子自我覺察,找到最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才能真正讓孩子成長。

當孩子學習成績下滑很厲害,或是生活中遇到什麼煩惱時,家長們可以試著對孩子說:“問題出在哪兒了,我們來找找原因吧”、“你願意挑戰嗎?我相信你可以的!”、“你有什麼計劃嗎?”……比起打壓和否定,相信這些話更能讓孩子反思自己,釋放自己的潛能,讓家長們看到孩子成長中的驚喜!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