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他是梁山唯一自作自受的悲劇人物,為何最後卻被梁山好漢逼死了呢?

前言

瞭解四大名著的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老話,叫做“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意思是:年少的時候不要看《水滸傳》,至於原因倒也簡單明瞭,因為那裡面處處頌揚著哥們義氣,因此梁山眾人打家劫舍,無所不為,不看自然是為了不要學習裡面的壞習慣;上年紀了,就不要看《三國演義》了,因為《三國》裡面的那些佈局謀篇,策劃戰爭等,看多了容易傷害到自己。然而,在《水滸傳》中有這樣一位悲劇人物,但是他的悲劇卻可以說完全是自作自受,他就是“智多星”吳用。

智多星擇主

晁蓋在作為梁山大哥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計劃,有人攻打梁山,那就率領眾位好漢打走他們,如果有人想要來投奔,那麼就接納,所以晁蓋在梁山上最大的目標就是吃好喝好,和兄弟們一起在梁山上享樂,並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劃。

至於在未來,要把梁山發展成什麼樣子,梁山的走向也是不可預知的,這樣的晁蓋在吳用顯然眼中是沒有大志向的,沒有前途的。

吳用雖然是一名落地秀才,落草之前也只是一名私塾老師,但是對於吳用來說,這並不是他最終的目標,他是有大志向的,也更想證明自己,因此,吳用在宋江入夥梁山之後,背棄晁蓋選擇宋江顯然是一個“簡單的抉擇”。

宋江在江湖上威名很大,而且宋江也十分有親和力,江湖上不少人都得到宋江的接濟,包括武松、李逵等人。當然這在我們後人看來只不過是宋江以公謀私,籠絡人心的手段而已,終宋江一生,即便是入夥梁山後也並未逃出傳統的忠君思想的窠臼;但是不管怎麼說,宋江確實幫了那些“英雄豪傑”,而且帶來的邊際效用就是,在梁山眾人知道宋江在江州遭難有意入夥後,紛紛表示願意救援,也就有了梁山眾人大鬧江州法場的一幕。

這其中,吳用作為謀劃者,有著定鼎的作用。此後,吳用與宋江就緊緊的綁在一起,因為他們兩人的意見相同,志向相當。

謀劃招安

其實按照梁山當時的軍力情況,與宋庭對抗無異於螳臂當車,招安顯然是最好的辦法,在這一點上,宋江和吳用的主張不謀而合。

但是,作為大當家的晁蓋卻並不贊同。而這其後宋江作為二當家,李逵等人的攀附、公孫勝出走,也讓晁蓋的權利被逐漸架空。

隨後,便是招安前的準備工作。如何讓朝廷以高水平待遇招安,這裡面的說道就不少。首先要引起朝廷的注意,如果僅僅是百十號人打架鬥毆,朝廷自然不會注意到,但是如果能夠把朝廷的正規軍打退,甚至是打退很多次,那麼朝廷就會認為這一股勢力是有能力的,為了朝廷不損失更多的將士,也為了朝廷能夠有更多的良將,那麼招安是最好的辦法。

於是在這樣的想法之下,宋江和吳用就開始了一系列的人才引進計劃,例如徐寧、關勝等人,畢竟想要打贏朝廷的正規軍,還得依靠好的將領。就這樣,水泊梁山在宋吳兩位的帶領下開始漸漸走上了能夠與朝廷抗衡的道路。

在這一點上,即便是主戰的晁蓋一派也是認同的。而在這一目標完成之後,就需要籌謀走下一步了,那就是誰來建議皇帝招安。此時,好巧不巧的一點就是晁蓋的去世。在攻打曾頭市時晁蓋身中毒箭,最終不治。此時的梁山大權已經基本上塵埃落定。而相對穩定的把握了大權之後,找人建議招安也就是當務之急。名望甚高的盧俊義顯然是一個好的選擇。

其實原本在賺取盧俊義上山之前,蔡京就準備向皇帝提招安的建議,這樣一旦施行,那麼梁山好漢也會是蔡京的一大助力,因此,在梁中書得知盧俊義與梁山勾結的時候並沒有立刻將盧俊義處死,而是關押起來,就是為了能夠和梁山有個見面禮。

而且在這種狀況下,由蔡京提出招安是最好的,畢竟蔡京官高爵顯,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而與蔡京對抗的高俅則是堅持武力統一梁山的人,只是可惜這樣好的角色,卻被吳用一手扼殺了。

當時吳用為了請盧俊義上山,搞的盧俊義家破人亡,盧俊義本人還身陷囹圄。為了救出盧俊義,梁山好漢在吳用的指揮下血洗大名府,據梁中書後來統計,官民老幼死傷者五千餘人,府庫被洗劫一空。在這樣的條件下,梁中書自然不是給梁山人馬說好話,而自己的岳丈看到女婿成這個樣子,自然也會和高俅站在同一戰線上,不再提招安事宜。

至此,原本一張好好的牌,生生被吳用打廢了。不過盧俊義的到來,也是大有好處的,一方面宋江獲得了一位聲望在外、且俯首帖耳的即戰力,另一方面,也藉助盧俊義初來乍到,雖有擒拿史文恭之功,卻無根基的現實,成功名正言順的坐穩頭把交椅。

當然,準備招安的工作也是不能落下,沒了蔡京的招安,卻也就有了浪子燕青與李師師的三二溫情,在燕青的作用下,李師師向皇帝吹枕頭風,最終梁山才得以招安。

可是,重臣的話和風塵女子的話能一樣嗎?更遑論還有因為盧俊義故事,導致的蔡京的敵視;以及原本出身不同導致的階級差異。

於是,梁山在接受招安,看似風光無限的背後,是梁山眾人被當做靶子的安排,被“驅狼逐虎”的無情利用。他們先後被委派征討了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直到最後梁山好漢折損殆盡。

墓前身死

而在方臘被剿滅背後,宋江落得的是鴆殺的結局。沒有了利用價值的“異類”這當然是必然的。

宋江一死,吳用自然已經無用。吳用,不可謂“無才”,原本只是一名教書先生的他,心氣還是很高的,也就是因為不甘心當一輩子的教書匠,於是才和晁蓋等人混到了一起,智奪生辰綱,落草為寇;才有了宋江入夥後的轉投宋江。

但是,他的才卻又更是小才,或者在梁山眾人中站隊足夠,但卻並不足以成就天下大事。

而宋江的身死,吳用也知道自己的為官之路到頭,更是連他當初主張招安,保全名聲的痴夢一併打破,因此也就有了他的追隨宋江而去的結局。

總結

其實在讀完《水滸傳》之後,就會發現施耐庵筆下的每一個人都帶有悲劇色彩,他們本身都是有正當職業的,或者沒有正當職業的小混混,換句話說,都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但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他們卻都難容於當時的社會現狀,是被迫也是對不公的反抗,最終讓他們有了梁山聚義的故事。

但是,即便是抗爭最後也只是悲劇結尾;而造成這個結局的原因除去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之外,就是他們錯誤的決策。

吳用,這個“智多星”的決策,最後選擇自殺就是典型的例子。甚至我們可以毫不諱言的說,在梁山眾人悲劇的背後,不是宋江,而是吳用埋下了悲劇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