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重大事件之七為周瑜之子求情,周胤卻病死了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特別篇)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全琮重大事件之七——為周瑜之子求情

赤烏

二年(239),周瑜次子周胤不知犯了什麼罪,被孫權發配至廬陵郡。諸葛瑾、步騭聯名上疏為其求情,緊接著全琮、朱然也為周胤求情。孫權同意撤銷處罰,但周胤卻已經病死。

不消說,所謂周胤病死跟被髮配有著直接關係。周瑜在東吳的特殊地位眾所周知,他的兒子卻間接被孫權害死,實在太不應該。其實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不僅是周瑜,大量出身江東之外地方的將領後人沒有好下場。被貶謫、發配甚至處死的屢見不鮮,叛逃到魏國的也有。

全琮

有人說孫權晚年這麼大肆打壓老將們的子嗣,是為了鞏固孫家統治。大錯特錯,這樣想太高看孫權了。首先,孫權批次懲處“將二代”並不是老年才有的事,而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僅僅用老邁昏聵來解釋並不充分。其次,如果孫權目的是為了鞏固孫家統治,難道不應該反過來,緊緊依靠外地將領及其後人嗎?本地大族根深蒂固,有著自己的利益;而缺乏根基的外地將領,才更加容易被孫權這個實質上的外來君主驅使。

既然孫權既不老邁昏聵,也不是為了鞏固孫家政權,他為什麼對“將二代”欲除之而後快?

先宣告,此處僅為筆者猜測。個人認為有兩種因素,其一是自卑,其二是妥協。

為什麼說孫權自卑,作為中國古代史上第一位在長江以南建立帝國的人,大帝孫權稱得起一代豪傑,怎麼會自卑?很簡單,因為孫權的軍事能力太差了。孫權統治江東是接孫策的班,為孫權打下東吳江山的主力將領,基本在孫策甚至孫堅時期就跟隨孫家,而且絕大多數並非江東本地人。

孫權的軍事水平比孫策差太多了,以至於給人的印象是,但凡大戰另外兩家曹操、劉備都會親自出馬在前線指揮,而孫權則是窩在後方委任一兩個都督出面。其實還真不是,孫權自己帶兵次數也不算少,但就沒贏過。翻閱史書會發現東吳人物的傳記裡,動輒出現數萬人級別的叛亂,這跟孫權個人威望不足有很大關係。而孫權在另兩家稱帝后多年自己才稱帝,也是擔心威望不夠。主要原因當然是孫權在軍事上表現太差勁。

孫權親征每每都要攢夠十萬大軍,然後打上幾回合,發現佔不到便宜便匆忙離去,沒有一次持久作戰的打算。這顯然是自信心不足,還想表現。

孫權表現這樣爛,老將們嘴上不說,孫權自己也會覺得丟人。臉上掛不住,又得依仗這些老將,怎麼辦?治理他們的後人。稍有差池便雷霆重拳,這不僅發生在周瑜兒子身上,江北將領子嗣很多人都是這個待遇。

反倒是江東本土將領很少被懲罰,最明顯的就是全琮,他本身就是官二代,卻受到孫權特別照顧,連大女兒都嫁給他了,官職也一路水漲船高,別人不敢勸的事,全琮敢勸,別人不敢做的事,全琮敢做。全琮只是一個例子,包括吳郡四姓,假如孫權想整他們,那後世也不會有吳郡四姓的說法。

也就是孫權把上一代的自卑和憋屈,發洩在了下一代人身上。本地大族出身的將領起家較晚,很少進入到孫策的核心圈,沒有對比,所以孫權對他們沒有這個心結。更嚴重點說,假如孫權哪天駕崩了,“將二代”們受父輩情結影響,覺得大位應該還給孫策一脈,這種風險再小也不行。

說完自卑,再說妥協。私兵制在東吳非常興盛,我們在史書中總能看到某某去世,其子嗣繼承其兵的記載。而且還有大量關於某某去世,其他人接管其兵的記載。這包含著一層意思,即這樣的部隊在東吳不能原地解散,也不能重新打亂編制,至少非常困難。這就造成了同樣的部隊被父子甚至三代人繼承指揮的現象,等於這支部隊成了將領的私產。這在歷史上有個專有名詞:部曲。

部曲不光東吳有,漢末三國很多勢力都有,只是東吳因為孫策起兵的原點就是繼承孫堅部曲,所以東吳勢力的私兵制特別根深蒂固。本地大族雖然根深蒂固,但這是一柄雙刃劍。他們家大業大的同時,人口、財產就多,在孫權這棵大樹背後越發展,也有越多把柄受到孫權制約。

但“將二代”就不同了,他們籍貫都是外地,在江東沒什麼宗族可供依靠,也同樣沒有宗族作為拖累。反而手底下這支兵,因為常年跟隨,忠誠度特別高。一來這些人不打仗時要穿衣吃飯娶妻生子,就要給他們準備土地跟房屋,這就跟本地大族發生了利益衝突。蛋糕就這麼大,外來的人多了,原來的人分的就少。

周瑜

蜀漢就是層次鮮明的外來政權,以荊州系打壓益州系,這靠的是劉備強大的個人威望,以及諸葛亮的長期延續。孫權沒這種威望與魄力,不敢依靠外地將領,只能反過來,把外來人士清除一些,與本地大族結盟,與他們妥協,以減輕自身的外來者色彩,努力融合進本土勢力。

因為打壓本土大族的難度也要比打壓外來將領後代難許多,孫權選擇退而求其次,也是追求穩妥的策略,加上他出生在江東,勉強算是本地人。

至於為什麼說孫權並非為了維護孫家統治,這個我是從客觀上來講。相比之下,雖然蜀漢實力遠比東吳弱小,但面對曹魏卻長期採取攻勢,就連滅亡本身都充滿了意外。國家戰略對錯且不談,蜀漢的動員能力,凝聚力都明顯比東吳高出一個檔次。原因很明顯,就是旗幟明確地按照先來後到分蛋糕,資格老的荊州系及其後代就是人上人,你益州系敢不服就強力打壓下去。至於後期蜀漢困局實在是自身力量太弱無力迴天。

如果孫權真有決心北伐而不是偏安,他就應該依靠出身江北的眾將及其後人,這些人才更有動機跟曹魏作戰,更容易團結在孫權身邊。結果孫權反而把這些人給清洗了,選擇擁抱本地大族。這樣的後果直接導致孫權晚年及之後東吳不斷內鬥,持續內耗,雖然國力比蜀漢強很多,卻始終不被曹魏視為主要對手。所以筆者認為孫權是畏難而退,缺乏劉備、諸葛亮那樣的魄力對本地勢力開刀,表面維繫了東吳內部和平,其實是損害了東吳長期戰鬥力,相當於坐等北方帝國南下,坐以待斃,相當不負責任。

孫權缺乏魄力,對吳國長遠發展不負責任還有另一個表現,那就是一手導致了二宮之爭,使本來根本就不存在的太子黨跟魯王黨形成與對立。這個話題後面再講。

扯得太遠了,對了,開始說的周瑜次子周胤被髮配不久病死,全琮又上表周瑜哥哥的兒子周護做將領,希望以此作為對周家的補償,結果孫權以周護性格危險為理由,拒絕任用。

《三國志·周瑜傳》載:峻卒,全琮表峻子護為將。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全琮是一片好意,可孫權擺明態度,就是不肯再用周家的人。這段話說得很清楚,周瑜的哥哥周峻當初就是因為周瑜之功而沾光為將,按照東吳慣例,周峻死後本應由其子周護接管部隊。結果孫權居然說周護“性行危險”,用了會生禍患而拒絕任用。這不就是莫須有嗎,孫權連對待周瑜子嗣、族人都如此刻薄,怎麼有臉說對公瑾的思念從未停止?

孫權

不光周瑜子嗣,大家可曾知道魯肅、呂蒙的後代在幹什麼,江表十二虎臣如程普、韓當、甘寧等等,他們的子嗣都哪裡去了?東吳有許多世代大官的豪族,但這些在戰場上出力最多的將領們卻紛紛家道中落,絕不是巧合。十二虎臣唯一的例外要算陳武之子陳表,但陳武也是江東本地人。

本期原本要講全琮捲入太子魯王之爭的事情,幫周瑜之子求情只打算用幾百字來談,不曾想寫著寫著就愈發囉嗦,乾脆單拿出來釋出吧,不然下一篇長度又太長了。大夥先將就著看吧!對三國曆史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贊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援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